何尊,真乃国之重器,其底部的122字铭文犹如当年的贵族何写给几千年后今日几亿中国人的一封信。依然记得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中关于何尊的文案叙述,是那么地令人陶醉。
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但只要慧眼才能看见它的心。此刻,它被安置在国宝的最高展台,因为它记录了上古时期,一对十几岁少年的心跳,一段关于王朝不忘初心的对话。 当考古学家,在一百二十二字铭文里发现“宅兹中国”四个字的时候,无异于在方寸之间,看到了埋藏了千年的谜底。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些写给祖先的字迹,更像是写给数千年后十三亿中国人的信。 三千年历史演进,朝代更替,“中国”一词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的含义,继而又被赋予了王朝统治正统性的意义。直到清末,中国一词被用作国名,出现在官方正式文书当中。三千年过去,那对年轻人的身影早已不在,太多故事也被黄土掩盖,但洛阳城繁华依旧。 同样被黄土掩埋的青铜尊,于1963年在陕西的一处土崖中被发现,后被命名为“何尊”。虽没有了最初夺目的光泽,但尊上的一百二十二字铭文,却没有辜负它主人的期望,跨越三个千年,将祖先的丰功伟绩,展示在后人眼前。 “中国”,三千年前被镌刻与方寸之间,深埋于地下。三千后,埋藏它的泥土,和这泥土连接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国”。
尊,酒器也,从酉,廾(gǒng)以奉之,或从寸。从甲骨文字形来看,尊,犹如双手托起酉形容器以饮酒(如图)。段玉裁有言曰:“凡酌酒者必资以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
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罇、樽为酒尊字矣。”作为盛酒的容器,后常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故引申为尊卑之义,当这种引申义变为专用义以后,古人便加偏旁另行专造酒尊字,所以“尊”既是酒器,亦是礼器,《周礼》有六尊,曰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王国维《说彝》篇中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这么来看,尊可以是尊的总称或统称,也可以说是壶卣罍等的特指。
古人喝酒,常说一爵两爵,这爵便犹如今之量器酒杯,于是演化出量词之义,有诗言“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我们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贵族之间动辄置酒相和、置酒相言,有魏晋之风流,如竹林七贤,亦有盛唐之豪爽,如诗仙李白,莫不风雅。
《左传·昭公十三年》:“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可知“尊”之高贵,尊之尊贵。因而常被作为谦辞,既用于对帝王、官吏的称呼,也用于对长辈的称呼,还能表示对一般人的尊称。比如《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宜一来,与州尊相见。”比如《武林外史》第十七回言“将来名登两榜,少不得封诰乃尊”。“乃尊”即“你的父亲”。还比如《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言“两个姑娘今年尊庚?”此处“尊庚”亦即“贵庚”。我们还常听到“有劳尊驾”之类的话语,可以想象,不经意间,尊的“高贵”就显露出来了。
因为“尊”的高贵,其也常拿来指高位。如《吕氏春秋·爱类》曰:“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后人高诱就说“去尊”谓“放弃尊位”。因此,也可以拿来指“重要”、“紧要”之物,比如《淮南子·说林篇》曰:“为客治饭而自藜藿,名尊于实也。”后来高诱便注之言:“尊重享仁义之名,重於治饭之实也。”进一步引申又可以指动词“重视”之意,如《吕氏春秋 审为平篇》:“能尊生,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此处的“尊生”即为“重视生命”之意。
我们也常听“尊奉”、“尊崇”等词语,这里面的尊已经转指为动词。《左传·成公九年》:“无私,忠也。尊君,敏也。”“尊君”即为“尊奉君主”。又如《史记·高祖本纪》有言“项羽乃详(佯)尊怀王为义帝”,这里的“尊怀王为义帝”便是“拥戴怀王为义帝”。还比如《论语·尧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这里的“尊五美”就是“尊崇五美”。清代刘宝楠在其《论语正义》中便解释为“尊者,崇尚之义。”后来我们常说的“尊师重道”一词,这里面的“尊”也就是“尊崇”、“推崇”之意。
“尊”,还可以指人的年龄之大,通常会说“年长尊幼”,也还会用以比较,比如“一族之中,惟李清年齿最尊,推为族长”,这里的“最尊”就是“最为年长”之意。
一个尊字,因其尊贵、贵重,便衍生出了种种“尊贵”的含义。何尊,一个礼器,因其雄奇高贵而穿越千年,讲当年贵族何的一腔热血传承至今,可以说,自从何尊诞生它便不寻常、不平凡。诚如文案之言,“凝重雄奇的造型,严谨又富有变化的纹饰”,如此造型历经千年当然能够显示出其不朽来。“中国”一词也因此而倍添荣耀,诚可谓幸哉~
何以为尊,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