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425

2025-9-16 四百二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语音整理

在本章孔老师强调了“仁”是人生和社会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是有益于人和社会的。但是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性。

但是对于本章的理解还是出现了一些争议,大概有这么三种。

第一种,就是比较通常的理解是孔子在感叹。感叹什么呢?“仁”是一件美好的事物,民众对于“仁”的追求就像对于水和火一样,而水和火是人类不能离开的基本的生活物资,但是仁对于老百姓来说,比水和火更重要。我们从历史上人类的进化历程可以知道,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使人可以吃熟食,促进体质的进化,而且冬天可以取暖,夜晚可以吓跑野兽,甚至一度是照明的主要工具。而水更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甚至比食物还要重要的生活物资,总之是与火一样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呢,本身会经常被水和火伤害,有可能不小心被淹死或者是被烧伤。而“仁”对于我们来说不仅重要,而且更美好,它不会像水火那样伤人,堪称完美。这样理解的话,孔老师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仁”的重要性和它美好的程度。

第二种理解,就是古人对水和火就有一种天生的敬畏和恐惧感。如果把水火当做恐惧的对象,那么这段话的意思就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尤其注意到,在这里孔老师用了“民之于仁也”,而不是“人之于仁也”。“民”在《论语》里大都指的普通的民众。那么,这段话似乎孔老师是在抱怨老百姓的愚昧,一提到“仁”就好像水火一样避之不及。为什么会害怕“仁”呢?有的人虽然惧怕水和火,但是经常赴汤蹈火,要么为了财富,要么为了名利去跋山涉水,甚至刀口舔血。所以,孔老师是在感叹,没有人愿意为了实践“仁”而付出生命。那这样的话,这一章就是孔子表达了对于普通百姓失望的叹息之情。

第三种解释,就有点小众了。这是关于一种卦象的解释。《左传•昭公九年》里说“火,水妃也。”《昭公四年》里则说“水,火之牡也……水火所以合也。”在西周晚期,人们的观念中认为“水火”是阴阳相配的,也是不可分离的。这样一来呢,我们对这一章就有了一种新的理解,就是以水火天生相合来比喻民众与仁政亦天生相合。意思就是民众需要仁政超过了水火之间的相互需要。

事实上水与火是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没有水的制约,火就会成灾,没有火的制约,水也会泛滥。水火之间既相互对立,同时又是完整的统一体。所以,孔老师进一步说明,民众与仁政是天生相合,超过了水与火的天生相合。水火相合的时候稍有不慎,有可能就会水蹈火而死(熬干),或者是火蹈水而死(浇灭)。而民众蹈仁政,则断无此事。水火之间既相生又相克,而民众与仁政之间只有相生,不会相克。

因此后面的三句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水火相合,我看见因此而死了的,要么火熬干了水,要么水浇灭了火。但是,从来没有看见民众因实践仁政而死的。但这样的理解相对来说小众一些,可以作为参考。

铎罡老师 书

铎罡老师 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25-4-1 三百三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饮酒扬波阅读 184评论 0 16
  • 2024-12-22 二百九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
    饮酒扬波阅读 222评论 0 11
  • 2023-10-10 六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饮酒扬波阅读 281评论 0 12
  • 2025-5-13 三百五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
    饮酒扬波阅读 145评论 0 11
  • 2024-12-25 三百零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
    饮酒扬波阅读 241评论 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