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三百零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2.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语音整理
本章记录的是鲁哀公和孔子弟子有若之间的一次对话。有若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不仅长得像孔子,还非常善于领会发挥孔子的思想。在这一章里,他明确地就把百姓放在与君王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当然,到了孟子就进一步推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我们先来说一下鲁哀公,他是鲁定公之子,姬姓,名将。总共在位27年,死后谥为“哀”。如果一个国君的谥号这个字的话,我们大概可以推断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建树,比较悲哀。
鲁哀公曾经评价自己说,“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之危也。”就是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突然之间就成了一国之君,所以根本就无法应对当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加之鲁国又处在“三桓”的强压之下,所以他在位时期基本上是一事无成。
然后我们再看一看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在《论语》里他和曾参一样被称为子,说明他在孔门弟子中成就比较大,地位也比较高。他不仅在思想内涵上与孔子一脉相承,而且说话措辞严谨,逻辑严密,颇有夫子的风范。孔子去世以后,许多孔门弟子都认为有若学识最好,并且得到了孔子的真传,尤其是他的言谈举止颇像孔子,因此想推举他为儒家学派的领袖。但是后来曾参反对而就此作罢。
在整部《论语》里,收录有若的语录有4章,像前面的《学而》篇里都尊称他为“有子”,但是在本章只是称其姓名有若,原因应该是记录者的身份不同。如果是有若的弟子记录的,应该尊称他为“有子”;如果是其他同门记录的,至少会称他的字“子有”。所以我们推测记录本章的正是有若本人。记录自己的话,当然不能自尊为“子”,而应该是自称其名“若”,前面加上姓氏表达的一种郑重其事的意思。
我们来看文本。“哀公问于有若曰”,就是鲁哀公有一天就问有若。“年饥,用不足,如之何?”今年年成不好,大家没饭吃,用度不足,这该怎么办呢?这个“用不足”,前面没有主语,所以我们不知道鲁哀公是说他的“用不足”,还是老百姓的“用不足”。
有若回答他,“盍彻乎?”“盍”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很常见的疑问词,意思就是“何不,为什么不”。有若就给鲁哀公出了主意,何不用“彻”这样的一种税法呢?什么是“彻”呢?“彻”就是通的意思,就是天下通用之法。根据周朝的礼制,国家税收是“什一而税谓之彻”,也就是说,百姓收了100斤粮食要交给国家10斤。《公羊传》里说,“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啥意思呢?就是税率10%刚刚好,那超过10%就是像桀那样的君主了,无非是大桀小桀的区别。
鲁哀公听到有若的这个建议以后,似乎有点儿失望,甚至有点儿生气。“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原来鲁哀公所说的“用不足”,不是说百姓的钱不够花,而是说自己钱不够花。现在税率都是二成了,还不够用,你现在让我只收一成的税,这是啥馊主意呀?
有若回答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有若面对鲁哀公的这个责问,好像说起了绕口令。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百姓能够吃饱饭,手里的钱多了,那国君怎么会没有钱花呢?假如老百姓手里没钱,那你国君的钱又能从哪儿来呢?
国家和百姓的关系,是儒家会经常面对,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也知道国家减税,对于刺激经济是有好处的。藏富于民,钱到了百姓手里,它的周转速度比在国家手里要快。社会上的那些富豪拥有大量的金钱,金钱对于他们个人来而言是根本消费不完的,如果只把它存起来,那就是一个数字。金钱不流通,那经济就会陷于萧条,尤其是在古代,没有发达的金融业,这些富豪积累的财富都埋在地窖里。久而久之可能就腐烂了,这是社会财富的一种巨大的浪费。
在这里我们认知上可能存在着一个错误,我们过去常说大河没水小河干,这实际上是不符合逻辑的,过分强调了集体的利益。事实上不是因为大河有水,小河才有水,而是积少成多,小河有水,大河里才有水。显然是因果关系实际上搞颠倒了。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鲁哀公也曾经问过孔子,孔子就给他说,治国理政关键在于富民。怎么富民呢?孔子又说,“薄赋敛则民富”,税率低一些,政府不要过分敛财,人民自然就富了。鲁哀公就说,“若是则寡人贫矣”,如果按照你这样做法,那我不就穷了吗?这就是鲁哀公的思维方式,我要少收税,民是富了,那我穷了,这二者之间我咋选择呢?肯定选择我富啊。孔子回答他,“《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恺悌”就是形容那些品德优良、平易近人的君子。那孔子说的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执政者,民众会把当他父母一样看待,你见过儿子富父母很穷的吗?人民富了,国君怎么会穷呢?这样的一个简单的道理,鲁哀公到死都没有整明白。
历史上的一些事实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汉高祖刘邦天下初定,看到民生凋敝,天下残破,定税率为十五税一。到了汉文帝的时候,一度减至三十税一,其结果就是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汉书·食货志》里有生动的记载:各地的粮仓盛的粮食太多,以至于腐烂不可食用;国库里的钱也堆积成山,连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
孙中兴详解
这章是有若回答鲁哀公问财政窘迫时,勇于直谏鲁哀公要体恤民情。
鲁哀公问有若说:“饥荒之年,国家财用不足,该怎么办?”有若恭敬地回答说:“不妨减税,从原来的十分取二改成十分取一吧?”鲁哀公觉得莫名其妙,说:“原来十分取二的税法我都不够用了,怎么能减成十分取一呢?”有若仍然恭敬地回答说:“人民要是富足,自然就有税收,您怎么会不富足?人民要是日子难过,税都交不起,您又怎么会有好日子过呢?”
“用”朱子解作“国用”,就是“国家财政支出”。“盍”是“何不”。“彻”是周朝“什一而税”(收成十分要上缴一分,简称“什一税”)的税法。郑玄说:“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也。”“二”是指“收成十分要上缴二分”,比“彻”多一倍。许多古注对于古代税法制度都有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
《新语·辨惑》提到这一段时,就指出有若不怕自己的直谏会“忤于耳而不合于意,遂逆而不用也”,所以夸奖他“正其行而不苟合于世也”,又说:“君子直道而行,知必屈辱而不避也。故行不敢苟合,言不为苟容,虽无功于世,而名足称也;虽言不用于国家,而举措之言可法也。”
有若在此,点出哀公只考虑到自己的不足,没有想到他的足和不足都是仰赖人民的纳税和供养。有若的说法,是秉持着孔子的理念的。孔子曾经教诲过弟子:“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篇》1.5)在和鲁哀公的对谈中,孔子也提醒鲁哀公:“薄赋敛则民富”,甚至也说:“《诗》云‘凯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说苑·政理》)这可能就是本章有若想法的根源。
孔子这种“节用而爱人”的想法,后来也展现在许多思想家共有的“节用”思想中。孟子主张在“凶年饥岁”时,君上更应该行仁政,不能让“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孟子·梁惠王》)。荀子也强调“节用裕民,善臧其余”才是“足国之道”,特别是“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
常常和儒家唱反调的墨子,也强调“节用”:“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韗鞄、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墨子·节用中》)
通常被归在法家的管子在他提出的“六务四禁”中的“六务”,第一项就是“节用”(《管子·七臣七主》)。
这样看来,“节用爱人”应该是超越各家学派的一个共同主张。恐怕也是当今全球化之间各文化之间沟通往来的“全球伦理”中的重要项目:节约各种能源,以便地球生命可以永续发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看来这古老的智慧并没有落伍。
这让我想起毓老师的话:“不是古人没有智慧,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古人的智慧。”所以他老人家一再强调:“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
李零讲解
鲁哀公问有若,年成不好闹饥荒,粮食不够吃,怎么办?有若说,您何不用彻法来抽粮食税?“彻”,古训取,有别于贡法和助法,是从一夫授田百亩的粮食收成中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哀公说,“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意思是抽十分之二的税,我还嫌不够,您怎么还叫我用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税?有若回答说,您少抽税,老百姓的粮食就多,老百姓的粮食多,您还愁不够吗?老百姓不够吃,您就是有再多的粮食,又怎么能说够?
〔附〕贡法、助法和彻法
夏朝采用“贡”法,国家分派给每户人家50亩(现在的十亩多)土地,根据前几年的收成核定平均值,然后按照这个数值每年抽取固定的10%作为“贡”收缴。但遇到荒年也仍然如此,这就让人活不下去了。
商朝改良了,采用“助”法。一块井田分为等同的九块地,每块70亩(现在的14亩左右)。八块分给八家耕种,一块是公田,八家合种。私田的收成归各户所有,公田的归国家。这样要丰收都丰收,如果欠收则都欠收。可虽然解决了“贡”法的问题,但太难公正实施,也无法衡量各户出力的多少,所以势必无法久长。
于是到了西周,又改为了“彻”法。周朝的井田,九块土地,每块100亩(现在的20多亩),所以,一井900亩。同样授与八家共同耕种,但最后八家分800亩的收成,另100亩的收成上缴国家。《孟子》说:“周人百亩而彻”。这就是“彻”法。由于公田和私田的收成混在一起了,公田、私田不分,杜绝了偷懒耍滑,增加了劳动热情,从而使田赋收入增加。(酒哥按,此法类似于后世的农村合作社。)另外,这里虽说是十抽一,但其实是九抽一。在西周,国家将土地交给平民耕种,平民向国家支付由实物和劳役组成的“田税”。 而这一切之中,井田制是国家赋税的基础。随着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井田制很快土崩瓦解。
〔附〕初税亩
“初税亩”从字面上解释,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对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税赋,对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样根据其实际亩数,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这种按耕地的实际亩数收取实物赋税的做法与“桓管改革”中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桓管改革”后的“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仍是建立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之上的,而鲁国初税亩的实施等于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桓管改革后的农业税收征收的前提是农户租用了属于国家的土地,税收还带有“地租”的性质;而初税亩则是在认可了土地私有的前提下,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税赋。也就是说,初税亩更接近于现代的税收。所以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把鲁国的初税亩作为我国农业税征收的起点。
《谷梁传》对初税亩评价说:“初税亩。初者始也。古者什一,藉而不税。初税亩,非正也。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私田稼不善,则非吏;公田稼不善,则非民。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古者公田为居,井灶葱韭尽取焉。”这是对初税亩的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初税亩的实施是违背古法的“非正”行为。这段文字也说明了初税亩实际作为。井田制下,是九百亩中取一百亩,而初税亩之后,公田之外再收十分之一的税,也就变成了约十分之二,也就是“二”。初税亩的实施对鲁国经济实力的及国力的增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钱穆讲解
盍彻乎:税田十取一为彻。盍,何不义。
二吾犹不足:哀公于田税外复加赋,用作军费,是一亩田已征两分税。但哀公仍嫌不足。有若请其只收田税,则更不足。
君孰与不足:民富,君不独贫。民贫,君不独富。人必相人偶,故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有若之言,亦仁言也。“孰与”之问,甚有深意。孔子曰:“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左传》哀公十二年春用田赋,谓按亩分摊军费。是年及下年皆有虫灾,又连年用兵于邾,又有齐警,故说“年饥而用不足”。有若教以只税田,不加赋,乃针对年饥言。哀公就国用不足言,故有若又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