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星爷的新电影《新喜剧之王》上映了,怒骂与怒赞各半。很多人评价星爷宝刀未老,很具个人特色的幽默与讽刺并行;更多的人则是说欠星爷的一张电影票终于还了,以后也不会再看了。
我在看影评时,看到了一段柴静对星爷的采访。柴静问星爷为什么新电影的主题曲会建立在老电影的基础上,而后解释: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说出自己一直想说的话?惹得周星驰激动到连称:谢谢你,谢谢。
我对周星驰的关注不多,因此理解不了她们俩的心灵互通。我只是惊叹于柴静作为记者采访时的平静与淡定,以清晰的表达,亲和的态度连接采访者,以平等的采访者身份引导受访者说出更多心声。
出于对柴静的好奇与敬佩,我点开了《看见》这本书。前几个章节她都是仿佛旁观者的情绪来描述,基本是平铺直叙:讲她毕业后在湖南台主持《新青年》,偶然被伯乐看中,挖到了中央电视台。而后挣扎着进步。
她面临的工作环境下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样作为职场小白太能感同身受了。秉持着揭露新闻真相的工作态度,她慢慢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继而走到了前线,慢慢被同事接纳,慢慢被观众熟知,慢慢成为央视名记者。
故事依旧以平铺直叙的方式继续着,然而故事的画面却能迅速植入你的脑海。她以采访非典而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她与同事间、医生之间、她与妹妹之间以及事后与看到新闻后的母亲之间的关系与表达,都能让我在自己身上联想到对应的人。
我想这就是柴静的魅力吧,不管是书还是人,都能让你感到舒适以及被尊重。
效率至上的年代,能有一段舒适的关系或者对话,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啊。不知道用“职业”或者“知性”亦或是其他词汇来形容她更合适。待我在书中继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