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四个,对孩子学习专注力提升特别有帮助的好习惯。
习惯一:良好的学习坐姿
第一个习惯是学习时的规范坐姿,这会影响他们注意的稳定性。这个我们在第九讲分析四种马虎时讲过。规范的学习坐姿,也就是双手都放在桌子上,眼睛看着老师,或者看着书本,这有利于孩子把注意力向老师或者书本收敛,不容易受到周围的干扰。而如果是有一只手在桌子下面,或者干脆两只手都经常在下面,身体是半敞开、或全敞开的,注意力向更广范围打开,就很容易分散了。所以,我们重视孩子的坐姿,不仅仅是让孩子遵守课堂纪律,更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也确实能有助于孩子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我们稍加重视,多引导,他们就比较容易养成规范坐姿;如果是高年级段已经有了不良坐姿习惯的孩子,家长不要着急,千万不要就马上强行纠正孩子,指责孩子。我们可以先观察,看孩子有没有规范坐姿的时候,一般来说一定有,那么就抓住机会鼓励孩子:“爸爸看到你刚才学习时坐得很规范,能感觉到你的效率很高啊。”也可以找个机会和孩子探讨,比如可以说:“爸爸看到你学习的时候啊,有的时候坐得很棒,双手放在桌子上,很端正;可是有的时候,有点散漫,一只手放在腿上;你发现了吗?有没有感觉到不同的坐法,你学习的效率不同?”我们要去和孩子讨论,引起孩子反思,而不是直接给要求,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习惯二:上课记笔记
第二个习惯,是上课记笔记。如果你的孩子上课特别容易走神,那么就要引导孩子学会记笔记。1-3年级的孩子,会写的字不多,写字也慢,那么笔记就可以简单写几个字,或者把重点圈画起来;对于4-6年级的孩子,可以学习画思维导图,上课用导图来做笔记。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的是,画导图的重点是让孩子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讲的内容上,同时锻炼思维,所以导图不要画得特别花哨,有导图的骨架就可以了。我们发现有些小朋友思维导图画得特别漂亮,有各种颜色的线条,还会用一些小动物形象、卡通人物去装饰,这其实反而会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在老师讲的内容上。更为重要的是,画思维导图的核心目的是梳理信息、锻炼逻辑思维,这需要孩子去捕捉主题、关键信息,分析各信息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呈现出来。如果追求导图的美观性,必然要分出一部分认知资源,那么对思维的梳理就很难做到位了。这样正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画知识思维导图画得很精美,但是知识体系并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来。
习惯三:指读出声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习惯。当孩子独自做作业或者阅读时,特别建议引导他们养成指读出声的习惯。我们在十二生肖亲子游戏的“虎:读出注意力”中,介绍了指读的方法。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些小朋友读文章、读题目的时候,是不出声的,只是眼睛扫一遍,不调动听觉中枢,只激活视觉中枢,这其实是很容易出错的。对此,我们自己可以做个小实验验证一下:
选一本你不太熟悉的书。第一次只看不读,出声或不出声的默读都不要有。半个小时后合上书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看错的地方,如果有,就标记一下。第二次,边看边出声地读半个小时。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回读的地方,也标记一下。然后,对比前后两次看书出错的次数。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没有错误,第二次有错误。这是为什么呢?第一次只看不读,信息只通过听觉通道进入大脑,是单一通路,没有校验和反馈。而第二次,看和读同时进行,也就是信息同时通过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进入大脑,听觉接收到的信息实际上会作为反馈信息对视觉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校对验证。如果视觉和听觉通道的信息比对不一致,大脑就会亮红灯,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这相当于是在进行自动校验。我们人脑学习系统的这种校验机制,很像控制论中的“闭环控制”。只看不读,是开环控制,没有校验反馈;边看边读,是闭环控制,有校验反馈。
曾有年级排名靠前的十名学生组成甲队,年级排名靠后的十名学生组成乙队,让他们做同一套不太难的数学试卷,同时收集他们的脑电数据。实验发现,甲队学生,也就是年级排名前十的学生,他们在做题时大脑听觉中枢非常活跃,而乙队学生主要是视觉中枢活跃。而测试结果是甲队正确率明显高于乙队。测试完,我们对乙队同学做访谈,他们自己就反馈,很多题目不是不会做题,而是马虎了。
可见,在阅读时,如果能激活听觉中枢,就能很好地提高注意力,减少因为识别驱动问题引发的马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指读出声开始训练,能更好地形成激活听觉中枢参与阅读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需要指读出声,心里默读也能很好地建立我们刚才说的“听觉-视觉闭环控制”的学习机制,能极大地提高专注度,减少马虎问题。
习惯四:学会关键词技术
第四个重要习惯,是在孩子阅读文章或做练习题时,帮助他们学会抓取关键词。现在高考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是无论文理,题目背景材料越来越长,需要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读懂材料,提取有用的信息,所以有不少人感叹:得语文者得天下。不仅是高考,现在要求小学生阅读的材料也有所增加。因此,提高阅读理解效率是关键。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信息上,不被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干扰,也就是教会孩子圈画关键词。比如,孩子做数学应用题时,让他们一边指读,一边把读到的关键词圈画起来,你会发现错误率会极大地降低。当然,孩子刚开始可能找不准关键词,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圈画的可能是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或者是没见过的词语。没关系,通过分析题目,一点点地引导,先培养习惯、树立意识,随着知识的丰富,他们会找得越来越准。就考试而言,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近义词,语义相反或有比对关系的词语,表达逻辑关系的连接词“虽然……但是……”“然而”“不过”等等,这些常常都是关键词。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小学语文三年级的阅读理解题,文章写的是“野菊花”,讲了野菊花的样子、用途,作者和野菊花之间的故事等等,有不少信息。题目最后一问是:人们需要学习野菊花的什么精神?问“精神”不像问样子、用途那样具象,会难道不少学生。但是如果掌握了关键词技术,孩子就会敏锐的关注到,文章的最后一段很重要。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无私地向人们奉献。它们平凡、朴素,却又那么顽强。人不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吗?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这里有两个转折词“却”,其实这一段就总结了野菊花的精神:朴素、顽强、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