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 x = 1.4 怎么解?”第三次在黑板上写下这道题时,看着台下学生迷茫的眼神,我陷入了沉思。这道看似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竟成了多数学生的“拦路虎”。
此前,我已结合等式性质和逆运算原理讲解两遍:等式两边同时加x,得到4.2 = 1.4 + x,再两边减1.4,算出x = 2.8。可提问时,仍有学生直接用4.2减1.4得出答案,却说不清依据;还有学生混淆了“被减数 - 减数 = 差”的数量关系,不知x作为减数该如何变形。
细究原因,学生并非不用心,而是对“未知数出现在减数位置”的题型缺乏理解,习惯了“x在加数或被减数位置”的常规题。同时,抽象的等式性质未能与具体数量关系结合,导致知识浮于表面。
这提醒我,教学不能追求“讲完”,而要追求“学会”。后续我调整方法,用“拿走x个苹果后剩1.4个,求原来拿走多少个”的生活场景辅助讲解,再通过对比不同位置未知数的题型,让学生掌握变形规律。
一道简单的方程,暴露了教学中“重灌输、轻内化”的问题。教育从来不是重复的讲解,而是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卡点,用通俗的方式搭建桥梁,让知识真正扎根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