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代一心要成为一个以写字为生的人,如今几经辗转,真的靠笔杆为生,却发现不知何时已将内心的激情和期待悄悄掩藏。
我曾经是一个敏感的小孩,总是记住一些细小的事情和复杂的愁绪,总是感到会承受比别人更多的孤独和痛苦。然而经年累月也渐渐麻木。
回顾自己读书的时候,为布置的题目而写作,常常喜欢别出心裁搞出点不同的名堂;大学时按照选修课老师的要求写诗歌和简短的自传,我会花费比专业课更多的精力;工作后写新闻报道,文章变得模板化,流于生硬刻板。回想起来,因为长时间散漫的习惯,我并没有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我的文字也始终松散杂乱地堆积在了不同的角落,即将被忘记。
从最近看的关于自我管理的书和视频,我知道了习惯的重要性。习惯就像肌肉记忆,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去按程式做一些事。那些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或曾经养成的习惯,比如读书,比如写作,在你的某一段时间就被你不知不觉地丢弃了。而重新拾起它,总是更困难。
那些曾经沉醉于灵感与幻觉的一个个黑夜,那些曾在指尖颠来倒去的美丽词句,还有曾经信誓旦旦的梦想,都要流逝了吗?它们都被我封存在了旧书柜的一些纸张上,以及旧电脑的一块硬盘里,渐渐地,竟然成了我挥之不去的负担,成了在我的潜意识里慢慢生长的焦虑源头。
有人说,患上“文学痒”之后,除了拿起笔杆搔搔外,无药可救。拾起笔杆会让我心安和兴奋,但我却不能任凭思想和灵感在一阵胡乱生长后慢慢死去。所以,我近期开始整理过去留下的碎片,也整理我的思想曾走过的路途。它们会给我启示,让我重新看看过去幼稚的、热烈的、颓丧的、努力的我,让我重新认识那个习惯创作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