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芭蕾舞的卢斯》、浮尘与时间
人类社会大概就是分为带路的、A且肯干的、普通的劳动者与大众、不合群的。而教育(大部分是选拔)似乎常常和伴随物质、权力的“A且肯干的”人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无可撼动,麦克卢汉却讲这些人“自愿冻结或者麻醉脑力,目的是在社会上发迹、在实际生活中成功”;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一飞冲天,三浦展却讲这些人“多为金融、IT、贸易、创业,没有独特有个性的价值观,喜欢房、车、表,而缺乏创造性和思辨性”;本世纪的中国,略,金融圈和互联网圈这些人嘛,感觉差不多。
真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快讲烂了,以后换个表述2333333
所以,更早期一点去看,作为城堡主或大名的附庸,欧洲的骑士精神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没有本身就依托于“士族、贵族”这种title所带来的鄙视链成就感呢?是忠于人类和自我的,还是忠于君主和master的?想必也是带有阶级性和功利性的吧?
中国的古代……
想到了吴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他们看到山水,真的能“望峰息心吗”。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角度,感觉他们哪个都不占吧……而“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没有对自己经历和周遭的影射呢?
吴均其人,南朝梁时期文学家,喜欢针砭时弊和描写山水。生于469年,死于520年。在507年被建安王看重,随后被临川王引荐给皇帝萧衍。在皇帝身边的时候,想编纂《齐春秋》来实现文人抱负,皇帝不许后私撰,内容触怒皇帝而被焚书免职。
这么看来,“横柯上壁,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否有其他意义呢。南朝梁始于502年,早期皇帝萧衍励精图治、留心政务、提倡节俭并身体力行。但在统治稳固、国力呈现上升势头后,皇帝越发好大喜功、喜谀恨谏。而514年,梁的和平被打破,战争又一次造访。吴均兴许是观察到了皇帝和朝廷这一变化,再加上自己辛苦编纂史书的被焚。才会有“在昼犹昏,有时见日”之感吧。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从书上读到再多历史上的黑暗和生灵涂炭,亲身经历也难免有悲痛之感。何况刚性的存在,导致文人不能接受朝政的日益衰落和君主的蜕化堕落,这“犹昏”的感觉也蛮写实的。
想到了王羲之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想到了王勃的遗物,并且觉得《滕王阁序》里最精髓的并不是写景的炫技句,而是“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吧。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属实,一切title、当世的躁动,在时间面前都是尘埃。也许只有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一刻,在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一刻,映照出对现实的反思、对凌驾于亲情、爱情之上的友情的珍重,才能超越时间吧。
不,这也只是跟上了时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