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你是一个学生物的博士生,你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生物学家。导师给你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务,你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画成图表交给导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个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最重要实验结果就是你做出来的,甚至PPT上的图,都是你画的。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就没提你的名字。
当然,现在几乎所有科研项目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你的名字也出现在PPT的第一页上,只不过你被淹没在众多联合署名人之中,位置一点都不特殊。会后,人们谈论这个报告内容的时候,都说那是你导师的成果。
请问你会作何感想。
这对你很不公平。公平的做法应该是讲到谁的成果,就告诉听众这个是谁谁谁做出来的,最好还利用报告的机会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与会者。但是我们知道,有些导师就爱把功劳归于自己。有时候甚至整个工作都是学生做的,导师非得当论文第一作者。因为这样的矛盾,学生和导师翻脸的故事数不胜数。那你怎么办?
霍利得的策略是,你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
用一句话总结画布策略的心法,就是 “be lesser, do more” —— 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给别人做更多的事。
有什么好想法,赶紧告诉老板。多跟不同的人认识,介绍不同的人之间互相认识。别人都不愿意做的事,你去做。发现团队有什么缺点和漏洞,你去补救。更进一步,不但对前辈要这样,最好对所有人都应该这样。想想有什么好想法能帮助别人,免费把想法给他。
这就是学徒的精神。
那你说,这个学徒什么时候才能当到头呢?霍利得说,“画布策略”没有过期时间。哪怕你自己已经独立做事了,哪怕别人都开始对你使用画布策略了,你还应该继续给人当清道夫。
因为还有一个最后的道理,是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体会不到的: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