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就这样爱你的孩子吧’孙瑞雪老师在这一节中描绘了几个她深有感触的画面,很遗憾,我静下心读了四五遍也无法感同身受,我想,这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或者说极少和自己的父亲产生过连接的原因吧!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永远是面容严肃,语言刻薄,高高在上爱说教。回忆和他之间温馨的画面屈指可数。三人关系在我的原生家庭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已经被觉察到的对我的影响就是不够理性,内心力量不足,做事不能够坚持容易半途而废!
‘父爱,透过和孩子的连接传递’中写道:我们同时还要发现和尊重这样一个存在:在现代社会里,进化的社会分工和文化的观念中,养育孩子是母亲的责任。父亲们都出去“狩猎”和“征战”,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妈妈们必须看到这些。在尚未改变之前,看见这样的存在,会使母亲变得理性和明智。这一段文字,我深有感触,大宝小的时候,关于陪伴孩子,我没少跟孩子爸撕扯,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凭什么我负责生还得负责养?”还会忍不住在大宝面前吐槽他,很长一段时间家庭秩序成了妈妈跟孩子手拉手,继而家庭矛盾,关系的纠葛不断。导致大宝到现在跟他爸的关系都不够稳固。
现在有了二宝,也是因为学习成长了的缘故,之前的观念早就被推翻,对于孩子爸出去打拼事业,我更多的是支持,有时候他连续几天陪不了孩子,我也给予理解。当然也倍加珍惜他能陪伴孩子的时光,以前晚饭后他都会主动承担起刷锅刷碗收拾厨房的任务,全套下来半个小时都不止,我主动找到他:老公,锅碗就交给小时工,咱们一起陪陪孩子们吧!每次他陪大宝,小宝的温馨画面我都会及时记录下来。现在即使白天很少见到爸爸,到了晚上二宝依然对爸爸很亲切,很依恋。
‘正常的家庭关系,让孩子感受到爱’。在深刻的教训中真正认识到家庭关系的正确排序:夫妻关系>三人关系>孩子和妈妈、孩子和爸爸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