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綠毋庸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月原本打算整理一篇藏行游记+旅途留影交作业,但9月28日租房时,机缘巧合结识了转租给我们房子的潘姐,并且非常迅速的熟悉、交流到一块,晚间还带我参加她朋友为她组织的饯别宴,这一天,我所接触的内容,是我有史以来接受到的最生僻但是意义非凡的东西,我决定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分享出去,晚间回途中,便开始趁热整理这一天的内容。
首先我介绍一下潘姐这个人,在我从58同城上看到她的转租信息到我联系她看房整个过程,我只知道她的电话号码和她的小区名,多余的联系方式和具体住址一概未透露,到了她给出的大概地址后,她才说出具体地址到楼下等我们,短暂的接触交谈下来,我对她的印象是十分之严谨+严肃。
第二天,我和佐佐确认租房后,再进一步跟她联系,约时间办理房子的交接事宜,然后她开始事无巨细的给我们交代屋内一切设施使用方式,维修途径,小区周围物价,附近地铁路线等等,重点之处反复强调,于是从一开始对她严谨严肃的印象渐渐转变到亲和热心。
最后我们去中介处签更名,一开始是佐佐同她一起进的中介所,因为当时办理相关事宜的工作人员失约,她们在中介里等了将近一个小时,我在外边等候,实在等得难熬,我也进去找她们了。当时她正在了解佐佐的工作情况,了解之后,她便接连串的问了一系列一针见血的问题,登时令我们陷入沉默。
问题大致是我们是否考虑过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我们所在公司的高管现状是否是我们今后的理想状态?我们所学的技能将来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掉?如果这个行业被淘汰我们如何迅速适应另一个行业?
我基本是第一次这么具体的碰到这样,从关于人生大方向上的规划选择,到近几年落地实施的具体步骤,这样长远人生拷问,尽管我能对我未来人生的目标一一作答,但是精确到具体的实施细节时,我仍然是模糊茫然的。没想到接下来,一个萍水相逢的姐姐,竟然在这一天内,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让我得到了醍醐灌顶的深思彻悟。
佐佐还来不及回答完所有问题便赶回公司上班了,而我原本打算去新公司实体书店溜达体验一圈,经过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悟后,毅然决定跟她一起回家深叙。
潘姐83年出生,留日归来,赴美进修,皈依佛教,交际甚广,技师证考得五花八门,担任过国际性艺术策展人,开过网店,从事过零售采购等,现从事健康管理行业,用她的话来说,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况且技多不压身,随时无压力应对各行业起伏变化。中间她分享了一段她刚毕业,初涉社会时的工作经历,当时在一家公司,她碰见一位40岁的职场女强人,业务能力能顶一个部门的人,她觉得非常了不起,便想去这位女强人的部下工作学习,那位女强人就问她,十年后想成为怎样的人?当时她也比较迷茫,但又想博取这位上司的好感,便拍马屁道:想成为你这样的人。那位女上司有些凄凉的回复道:你傻,能力越强责任越重,到了40岁这个不上不下的年龄,每天工作量超负荷,个人时间少之又少,家庭无暇顾及,体能日渐衰弱,学习能力越来越差,升职空间达到极限,薪资增值空间越来越小,个人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背景去投资创业,还要随时面临着被后起之秀替代的风险。
经过女上司的提点和往后几年的工作经验,潘姐渐渐意识到看准时局,选对行业的重要性。期间她为我分析诸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成功案例,从以前的煤矿业、重工业发展,到后来的环保业发展,电商业兴起,每个年段都有大量的新兴行业兴起,有大批的创业者成功,但同时一些旧行业的发展空间被逐步缩减,甚至淘汰,许多公司也相继关门倒闭。
响应国家政策,顾名思义,国家每隔一个年段都会推出一些发展策略,这些策略犹如一道命题作文,审对题的人,顺势而为,扶摇直上,更重要的是,当这道命题过时时,更要眼疾手快,迅速转型。就潘姐所言,目前国家新推出了“大文化”,“大健康”两个板块,尚在初期,少有人涉足,正是创业的好时机,潘姐苗准势头,选择了健康管理行业,目前团队稳定发展,不断扩大,此次转租房子,就是要回济南创办新的工作室。
其写到这里,我们讨论的这些方向很大,从前我并不是一个能关注到国家局势,考虑各行业发展趋势的人,目光短浅,视野局限,所以这一整套逻辑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些靠记忆叙述的一些时局内容,用词不一定精确,但接下来会谈到一些比较实用的细节,拿我自己举例。
我告诉潘姐,我如今选择进入新媒体运营行业学习发展,是希望我所学到的技能,日后能运用到实现我的个人理想中去,比如我希望能在2019年办一个自己的摄影展,积累一定的名气和经验,以后能够壮大我的摄影社,为以后社内发展做铺垫,我希望以后能够独立运营我的这个社群,在吃饱饭的基础上,尽量的抱持纯粹,研究学术,潜心创作。但我现在太欠缺人脉、资金、经验。
在我说出了我的想法和疑惑之后,潘姐以过去艺术策展人的经验告诉我,目前艺术发展的内部规律:一个新起之秀,要么有够雄厚的资金投入,要么有够强劲的后台背景,要单枪匹马的走这条路,实在是太过于艰难。接着又问我,身边是否有这样白手起家的成功案例,我思来想去,勉强举例一二,她再问,那个我眼中成功的人,他如今的生活状态是否真如表面风光?这样的风光又可维持几年?他靠什么能力保持自己不被淘汰?
在这些追问之下,我发现我的理想是如此的苍白虚幻,犹如泡影,于是赶紧抱大腿取经,她给出的建议是:
①多社交,投石问路,问问别人的成功经验,看看别人是否有途径可提供,其实社交这块,一直是我的短板,我不太知道该从哪个渠道入手,潘姐当时便慷慨的说带我晚上赴宴,将她身边创业经验丰富的朋友介绍给我,当晚介绍之时,还一再拜托她的朋友们多多关照我。
②将目标具体化,具体到今后社员每月的增长目标,社群以后几年中期望的盈利目标,如果办展,拉投,宣传的具体方式。
③拉投时,如何体现出双赢价值,让投资方愿意花钱投入其中?接下来,如何让大众为我的展览买账?如何吸引大众来到我的展览?他们能从我的展览中获得什么?
潘姐说,想清楚这些问题,具体实施下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这路才踏实,来日可期。在潘姐所给出的建议中,我再细细琢磨规划了一下,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社内创作频率,提高创作质量,建立社群内部文化,有了稳定的艺术底蕴后,才是招贤纳士,进一步实施潘姐建议的时机。
晚上在老人和饭店认识了潘姐的三位朋友,都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人很亲和,见解独道。席间谈论最多的是关于日后人工智能普及的现象,谈到从前吃香的公务员岗位智能化,到超市收银台智能化,不久将出的无人驾驶车,甚至包括以后替代基层科学家做一些重复性实验的机器人,以后大量的技术活,重复性的工作,都将被机器人取代,同时大批的工人面临下岗,失业,岌岌可危。
他们认为,这几年正是未雨绸缪,创业的好时机,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扶持民众创业,至于创业的过程,在大方向中,不断地尝试,试错,就如同爱因斯坦发明电灯泡一样,尝试了2000多种不同的材质,最后才找到合适的钨丝。创业也是一个在不断尝试前进的过程,只要方向看准,熬过初期最苦的五六年,总有苦尽甘来之日。
后面我想想自己现处的行业,尚在“大文化”这个范畴内,也倒没那么发愁,至于创业方面,也还遥远。但我在这一天内,接受到这些商业理论见解,倒是空前未有人向我提及,于是一再累述这天的珍贵性,文中内容,未能事无巨细,一一记录当天所有言论,实在遗憾,且看且领悟。
文末重点感激潘姐以及潘姐朋友们一番无私的经验分享,让晚辈们在以后前进的道路上尽量少有弯路,虔诚致谢!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