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精分50讲之一:什么是精分(概论)
精神分析的理论,恐怕对所有初学学精分的人的说,都是十分晦涩、深奥、难懂。
对于精神分析究竟分析什么这个问题,曾老师一开讲就做了一个高度精炼的浓缩,三句话和三个词:
1、移情:研究一个人在早年跟父母的关系中是如何形成人格,以及早年关系形成的人格对他成年后的影响。
2、反移情:两个人的关系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部分是是另一个人教会的。
3、自我防御机制(阻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自我保护机制。
如果说精分的理论研究的是人性,那么人性究竟是什么?两个动力,四个轮子。
如果人性是一辆汽车,这个汽车的原始动力只有两个:力比多(性驱力)和攻击驱力。而这辆车有四个着地的轮子:力比多,攻击性,关系,自恋。其中前两个是“驱动轮”)曾老师称这四个“轮子”叫“一级词汇”,只有谈到这四个“轮子”,分析才算“落地”了。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力比多虽然指的是性驱力,其实涵盖面非常广,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能够引起人类产生愉悦感的体验,都与性驱力有关。
而攻击性的内涵也远比一般人理解的要广,要深:缺乏安全感,容易害羞紧张,抑郁情绪,评价、提问、学习、竞争……都与攻击性有关。例如,自卑就是朝向自身的攻击。
精分究竟在分析什么?归纳下来就是八个关键词:移情、反移情、防御机制、力比多、攻击性、自恋、关系,再加一个潜意识。
关于精分的理论,还有一点要提的,就是决定论。精神分析师相信,人格决定命运,而早年的经历,尤其是早年的客体关系,则决定了一个人核心的人格。
精神分析师相信而且研究命运(早年决定论),骨子里是为了抗争命运(改变人格),正如精分研究非理性,是为了让人更加理性;研究童年,是为了让人能够更好的活在现在。从这点来看,精分既矛盾,又统一。
此外,精神分析让我的脑海里产生了两个意象:一个是锋利的手术刀,一个是浑圆宽大的容器。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手中时,像刀一般犀利,但是发展到了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这个阶段,慢慢又化为了承载性的容器。
曾老师说,精神分析不分析美好,美好只需要被享受,不需要被分析。例如两个人相爱了,我们不用去
曾奇峰精分50讲之二:精分的病理学和治疗理念
这一讲的内容是,精分是如何解释心理疾病,以及治疗的基本理念。
在精神分析师眼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心理疾病,没有所谓健康的人。
这原本是精分最被人诟病的观点之一:精分只看到了人不健康的那一面,而看不到积极、健康的方面。现在,对此我有个一个新的理解。
在有些治疗师(尤其是人本主义取向)眼里,所有的人都是健康的,没有所谓心理病人的存在。认为所有人都健康,和认为所有人的有病,本质上是一样的立场:不将人分成健康和不健康!这种区分本身就是一种分裂,是“贴标签”,是暗示性的催眠。
凡是做这种区分的治疗师,潜意识里是歧视自己来访者的,他们的内心台词是:来访者是不健康的,需要治疗的病人,而作为治疗师的我是健康的,是不需要治疗的。
但是精神分析师的观点则是:来访者是病人,治疗师也是病人,来访者需要被治疗。治疗师也需要被治疗(自我体验和成长,督导),二者的不同仅仅在于,治疗师病得没有来访者重,或者治疗师的病与来访者不同,所以治疗师才能够向来访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而这,就是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师必须首先被分析,被治疗的原因。
精分的这种病理观,或者说人性观,是极度的悲观,也是极度的乐观: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低人一等的心理病人。给所有人都贴上“病人”的标签,其实就等于不贴标签。
在此基础上,曾奇峰老师认提出,现在临床上给出的带有“症”字的临床诊断,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绝大多数都是不科学的。
曾老师的诊断,或者说人性观是: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人,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有神经症性冲突的人。神经症水平就是最健康的人,完全没有内心冲突的人已经可以称之为“佛”,而不再是凡人了,所以一般的精神分析师不用多做考虑。
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个连续谱,也就是没有绝对的划分边界。值得大家注意的就是精神分裂与另外两个的区别(毕竟精神分裂症在法理上与其他两者不同),就是现实检验。所谓区分幻觉、妄想、以及自知力,说到底都是现实检验的能力。
人为什么会得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师的回答是:成年人首次 发病,是在诱因的影响下,童年创伤的延迟性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强迫性重复”,也就是“移情”,通俗的讲,就是“重复过去,活在过去”。
由此看来,精神分析认为,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源自早年的创伤。
那么,精神分析又是如何治疗的?
在严格的治疗设置下,以及分析师提供的抱持性环境中,来访者出现移情和退行,此时分析师觉察自己的内心,通过反移情(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补性反移情)理解来访者,然后给出解释(这些解释有针对意识的,也有针对潜意识的),从而改变症状,甚至改变人格。表面上看,是解释在起作用,而实际上影响更大的,是治疗关系。换句话说,精神分析的治疗,就是通过在治疗关系中恰当地对待来访者,以解决来访者早年被不恰当对待(早年不良的客体关系体验)。
在移情发生的时候,来访者会退行到童年,分析师要做的就是和来访者重走一次童年,用正确的反应将来访者的成长引向正确的道路。用新的关系取代旧的关系,并内化到内心。
可以说,没有退行就没有移情,没有移情就谈不上精分的治疗。
要完成这样的治疗,仅仅具备精神分析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如果说,分析师是一面镜子,在照清楚别人之前,首先得确保自己这面镜子上没有太多的尘埃,也就是自身的“移情”,这也正是分析师做自我的体验的意义所在。
PS1:关于移情,来访者有时没办法告诉治疗师他如何难受,但他的潜意识可以,就是让治疗师和他一样难受。来访者潜意识里的语言可能是:我饿了,妈妈不知道;我让妈妈和我一样饿,这样妈妈就会来喂我了。所以,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分析师要时刻觉察:跟这个来访者在一起,我是什么样的感觉。
PS2:曾奇峰对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的解读:
抑郁症就是攻击转向自身,是一种恶性的自恋,自杀就是自恋的最高表现形式:刀子都不舍得用在别人身上。
强迫症主要是攻击性和力比多的压抑,强迫性仪式行为是用来隔离情感的。我们发展出症状是为了让我们不要遇到更糟糕的事情。
恐怖是对热爱的掩饰,例如害怕毛毛虫的女孩其实是热爱毛毛虫具有的能唤起潜意识性冲动的一些特征(对此我尚存一些疑问)。而恐高症者在高处往往会不由自主的想:如果我跳下去会怎样?这其实是一种无所不能的自恋——别人跳下去必死,但是我不会。
焦虑分为两种:原始焦虑:害怕边界被突破,自我会破碎,怕死;成熟的焦虑:害怕丧失客体或客体之爱,如考试焦虑,工作压力引起的焦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