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宝妈宝爸们只要一聚在一起,就是说不完的孩子的话题。因为孩子完全就是一种不带说明书的生物,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惊喜或者惊吓在哪里。对于孩子的养育话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永远都有那么多那么多。。。
今天开始读2019年的第一本书: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
作者是何小英,魏华和李丛。这三位都是亲子教育的专家,对于儿童的时间管理,学习力提升,多子女养育等家长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都有相当多的经验。她们的课程帮助了全国30父母,为1500多个家庭提供了养育子女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是在DISC双证班F73期的面授课上得到的。因为作者之一--魏华老师也是F73的学员。所以是作者亲笔签名的限量版哦~是不是很酷呢?
全书共有5个章节,分别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发现孩子的潜力,提升孩子的学习能力,关注孩子的情商培养,以及如何做好家庭沟通这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如何轻松养出好孩子。
第一遍通读下来的感觉,这是一本简单易懂,又非常实用的书。语言非常的生活化,也用了很多的具体事例来演示工具的用法。
接下来的几篇文章,我会逐章来总结这本书的精华部分,以及我自己的感悟。
第一章: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在这一章里,作者们谈到了孩子拖拉,吃饭,睡觉,诚信,礼仪,独立思考能力这6个方面,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来看看,孩子做事情拖拉怎么办?
作者给出的方法:学会四叶草法则,帮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我的感悟:这个方法我还是比较buy in的。6岁前,我家儿子都不在我身边,由外公外婆照顾,也经常听到埋怨说孩子早上不肯起床,上幼儿园经常迟到。自从儿子上一年级开始,就是我和孩子爸爸两个人照顾。因为白天我们都要上班,所以儿子按时上学就是一个刚性需求了。如果他迟到或者不去上学,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对按时起床这件事,非常重视。一开始就认真地告诉儿子,早上必须一叫就起来,不能拖拉,不然就没有人送他上学,后果很严重。一个学期过去了,除了一次儿子生病没起来,其他的时候,都是可以做到按时起床,包括冬天。这个是让我觉得儿子做的非常好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后,发现原来当时,我们误打误撞,就用到了四叶草法则。提前约定好起床的时间,给他明确的目标--一叫就起,让他选择是自己睡还是跟大人睡,并且明确告诉他,没有迟到值得表扬。再加上学校的老师也把规则说的很清楚,他能够亲眼看见,按时到校的好处。所以现在二年级了,除了生病,其他时候起床都是比较爽快的。
在其他方面,比如做作业,收拾房间,有时候孩子还是会体现出一些拖拉的现象,不过当我们有意识地给他设定了目标,拖拉现象就有了明显的改善。
我们发现,孩子有时候并不是故意拖拉,比如说穿衣服慢,穿鞋子慢,特别是在一年级的时候。如果我们用大人的眼光去看,那简直就是慢动作,简直就是故意在作对嘛,后来渐渐发现,他不是故意,而是能力不足。对于穿衣服,穿鞋子这类技能型的事情,孩子远远不能像大人那样熟练。所以,后来遇到和技能相关的问题时,只要他自己知道要干什么,就算动作慢一点,我也不会像以前那么火大了。难怪老人们总说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原来这就是力所能及的奥秘
吃饭就像国际论坛?--各种观点各种行动
关于吃饭,作者们提出的4P原则,我觉得有必要传播。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同时又有多位长辈共同养育的家庭。
当孩子不是饭桌的中心时,他反而更容易模仿大人去享受食物。让孩子爱吃饭的不是饭菜本身,而是吃饭的好气氛。
我们也可以换位思考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一桌子的人都七手八脚地给我们夹菜,不停地让我们吃这个吃那个,不断地说拿筷子的方式,更或者咀嚼方式,掉了菜之后怎么办。。。。是不是想想就不愿意吃了呢?那么我们是真的不愿意吃饭,还是不愿意在这个环境吃饭呢?
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思考?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在国际学校,老师请大家思考一下对其他国家环境污染的看法。
非洲同学说:什么是环境?
冰岛同学说:什么是污染?
美国同学说:什么是其他国家?
中国同学说:什么是思考?
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思考?
其实不光是思考,关于孩子的礼仪,诚信,甚至于沉迷手机这样的事情来说,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道理:到底家长是怎么做的?
榜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世界很单纯,当孩子什么都不会的时候,那就是从模仿开始,看到的是什么样?那TA也就怎么做了。
所以创造诚信的家庭氛围;主动把“请,谢谢,您好”这样的礼貌用语挂嘴边;约定好了就要守时;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遇到问题,先想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抱怨或只知道求助。
作者们在书中给出了这样3条建议:1. 让孩子承担家务,培养责任感,做家庭的小主人;2.不要事事给答案,多引导提问;3. 遇到困难时,家长要说你先想想看。
当然,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一天就能锻炼出来的。如果孩子已经有依赖的习惯,那么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哭闹发脾气,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大人会出面帮忙解决,于是家长就更要用这样的方法持续的引导,让孩子慢慢适应。当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让孩子解决的问题,不要超出他的能力范围。
以上就是今天对于第一章的解读和感悟,我们下一章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