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八十一篇。

《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作者似乎就是黄帝和岐伯等人。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黄帝内经》是集体、多人长期努力的结晶,之所以叫《黄帝内经》,是因为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托名黄帝、岐伯,才能入说,才能被世人接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但其内容又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科学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从《内经》文本看,黄老道家、《周易》与《内经》的关系最紧密。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庄子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人格,在《内经》的很多篇章中出现。《周易》的“象数”思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方法。

“象数,易学术语,是《易》的组成要素。在《易经》中“象”指卦象、爻象,即卦爻所象之事物及其时位关系;“数”指阴阳数、爻数,是占筮求卦的基础。”

今天来看,医学与诸子学分属于科学与哲学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在中国古代并没有这种分别。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元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化所生。

老子《道德经》里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太极生两仪),三是阴阳互动。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这里的一二三不能看做是数字)

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内经》持天人相应的观点。认为人是由天地之气所生化,人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人也应该主动地去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顺应天地自然对养生和治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内经》倡导“治未病”的积极养生思想。这也是我们学习《内经》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上古天真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