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解读)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筋,筋拘挛,关节痛,不能行动,病名叫作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炅,病已止。”刺的准则是在筋上,刺筋要刺在肌肉相合的地方,不可刺伤骨,刺后如筋有热感,表示病已好转,就可停针。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病在肌肤,皮肤和肌肉全部疼痛的,叫作肌痹,这种病是由于受了寒湿的侵犯所引起的。
“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针刺要深,要多针几处,以产生热感为标准。不要损伤筋骨,若伤害了筋骨,痈疮就会发作而出现病变;假如针刺时大小分肉处都有热感,说明病趋痊愈,就应停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病在骨,便感到沉重,举动不便,如感到骨髓里酸痛,寒气很大,病名叫作骨痹。
“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应该深刺,以不刺伤脉和肌肉为准。刺至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感觉发热,病趋痊愈,就可停止运针。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发生在各阳经脉,大小分肉处有时寒时热的感觉,这叫作狂病。针刺应该用泻法,以泄散阳脉的病邪,观察各处分肉,都有了热感,说明病趋痊愈,即可停针。
“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狂病在初得的时候,每年发一次。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发展到每月发作一次,再不治疗,就会发展到每月发作四五次了,这叫作癫病。
“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应针刺大小分肉。如果没有寒气外出,则需要用补针调,病见好,就可停针。
“病风,且寒且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因受风得病,出现时寒时热的症象,热则汗出,一日发作多次,应先刺分肉皮肤和络脉,若依旧出汗,时寒时热,则应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到一百天,病就会好的。
“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患大风而得病,出现周身骨节沉重,须眉脱落,病名为大风。
“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治疗时应以针刺肌肉为原理,使之出汗,治疗一百天后,再针刺骨髓,仍应使之出汗,再治疗一百天,前后共二百天,直到须眉重新生长,才可停止运针。
今天学习了治疗痹、风病的针刺。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