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吃过饭,把群里老师们的每日一省拜读完以后翻看朋友圈,无意间读到朋友发的台湾作家张文亮的散文诗《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反思: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孩子都是不停的催促,我们叫孩子起床的时候,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快点起,快点起;”吃饭时总是“快点吃,快点吃;”上学时总是“快点走,快点走”;睡觉时总是“快点睡,快点睡”。
可我们对孩子不停的催促真的起作用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没起到作用,反而是越催越慢,而且孩子还会特别反感:爸爸妈妈你们别在催了行不行?我已经很快了。
当我看到这首散文诗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磨蹭是孩子的天性,面对孩子的各种磨蹭、拖拉,我要静下心来,慢下脚步,把孩子当成蜗牛来养,静待花开。
我们要坚信: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每个孩子都是栋梁,做不了梁了做柱子,做不了柱子做桌子,做不了桌子坐椅子,坐不了椅子做筷子,做不了筷子做牙签,做牙签也有他的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