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纱 记》 梁辰鱼(1519~1591)年 明代剧作家
浣纱记-西施故里
浣纱溪水秋来急,金鸡珍珠落诸暨。
闭月羞花榜美容,沉鱼落雁梦依稀。
越王卧薪救国难,西子巧施离间讨。
沙埸何须多猛士,矫情卸得吴戎衣。
我以为,这是一首民间对春秋时期的现浙江诸暨美女西施的真实的写照或是真实评价的诗。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典型人物,她被赋予是一个有着爱国品质的人,也恐怕是惟一的一个,汉之赵飞燕,陈之张丽华,唐之杨玉环,都是以亡身败家而告终的。而惟有她西施所不同,虽有各种的传说,但剧作者择取的是唐代杜牧的说法,与越国的宰相范蠡双双泛舟太湖,不知所终,给了她一个一尘不染的饱含诗意的圆满的归宿,也反映出剧作者在一定的程度上突破了士大夫们的所谓“美女祸水”或“红颜祸水”的偏见。
我也以为,人们对春秋时期的范蠡的评价是很高的,他机智多谋,忠心耿耿,胸怀大志,能屈能伸,凡在危难之时,都能设计出应变的方法,化险为夷。在越国濒临灭亡之时,是他提出了忍辱求生,候机复国的主张。买通了吴国的宰相,挑拨吴国官员的关系,劝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送美女西施迷惑吴王夫差,诱使吴国夫差大兴土木,耗费财力等亡国诡计。就在勾践三年后被赦的回国途中,还在不断地告诫他“速宜前行,恐有他变”。范蠡不仅是一位智士,而且还是一位忠臣。就在越国普庆胜利的时候,范蠡却功成名退,离开了越王勾践,离开了政治是非,带着心爱的西施远走,去寻找一个能过着隐居生活的地方。
该剧是剧作者借用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个诸侯国争霸的故事,来表达他对封建国家兴盛和衰亡的历史规律的深沉的思考和深刻哲理的理解。
吴国的吴王夫差率军打败了越国的越王勾践,将勾践和越国的宰相范蠡一起押到了吴国充当人质。越王勾践战败俘虏之后,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并听从宰相范蠡的建议,将美丽无双的诸暨浣纱女献给了夫差,意图是用女色来消磨他的意志,离间他与丞相和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以彻底归顺的姿态来获取吴王的信任。吴王果然被西施的美貌所迷住,又对越王的百般顺应的假象所迷惑,也放松了警惕。一天,他在姑苏台上,远远看见勾践在拘的石室养马,他端坐在中间,范蠡和他的夫人恭立左右,不禁发出感慨地说;“彼勾践不过是小国之君,夫人不过是裙衩之女,范蠡不过是草莽之士,当此流离困苦之际,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殊为可怜,殊为可敬”。其实,“不失君臣夫妇之仪”正说明勾践怀有复国的大志。夫差由于骄满自负,他是看不见这个危险的信号。他宠信奸臣,杀害忠良,纵宠西施,大兴土木,骄纵自满,目空一切。在刚刚结束对越国的战争,又要对齐国发动战争,当越国已攻破了他吴国的时候,还在与晋国的君主争论谁来争当所谓的盟主。
我们都知道,按照封建制度的要求,衡量一个君主的尺度,主要就是看他是否勤政还是怠政,是否简朴还是奢侈,是否骄纵还是谦愉,是否近忠还是信谗,也是否明法还是滥刑等。剧作者就是按上述的标准来塑造和评价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这是一面历史教训的镜子,让人们去照,让在位的国君们去照。当然,剧作者的创作意图也非常的明显,就是通过人物的安排来透露他的另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国家的兴亡的关键,除了皇帝是“神器之重”,还要看宰相的“调和鼎鼐”,“贤相”必须辅之以“圣君”。越之兴,吴之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越国的宰相范蠡和吴国的宰相伯嚭之间的理国的理念,就是看这两个人之间的成败的较量。至于西子姑娘西施的作用,那只是相得益彰中的很小的部分。
梁辰鱼的戏剧《浣纱记》结束了,我也从范蠡的“可与皇帝共患难,不可与皇帝同安乐”的古训中走了出来。他与西施泛舟于太湖之上,曾经给了多少人的浪漫美好的遐想。我喜欢这一部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