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开车,发现在路途中是个思考的好时候,尤其是走在熟悉的路途上,不用过多关注往哪里走的话。只是要注意安全,可以放一点音乐以免无意识驾驶。走着走着,读过的书、思考过探讨过的问题就会不知不觉从大脑深处由远及近地走来。想着各种问题,路上自然不觉得孤单,可能几小时的车程没一会儿就到目的地。
在探讨问题时(也应当包括日常聊天),应该提前框定好范围,不可肆意联想和发挥,这样才能交流出更为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反观思考或想本身应该是毫无边界的,思绪要以水流一样无孔不入,自由到超过自由的边界才对,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约束才行。有趣的就是实际情况往往和本应该的恰恰相反,我们常常活在颠倒的环境中无意识地日复一日,而很少考虑事物的本质和道理,很少质疑核心问题的成因和构造以及来源。原因可能是觉得没有用,也许是“枪打出头鸟”,总之浑浑噩噩随大流地活着,不求闻达于世,差不多即可心安。实际情况往往是天南海北地胡说八道,想问题时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是一种可悲的偏差。
在任何形式的约束上我最佩服的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束缚,就像那些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那样,连一个人如何抽象地想问题都要规训ta,人还哪有自由可言。我们常听“按......的思路去思考”,尤其是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时代里总是这样课程,那不上学倒也没什么不好。我从小就会小心老师们的如此灌输,或许是由于经常听到长辈们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许做,心想,什么出格的事都不让做,还要教我怎么想事情,干脆替我活着好了,真是欺人太甚。就像今天我们探讨了关于性格以及性格中“怂”的问题。
这值得另起一段。我是个表面看似随和的人,似乎和谁都不发生冲突,也爱谦让人,殊不知这是我的策略。大勇而非鲁莽和刻意的乖张,张飞并非一定比诸葛亮勇敢,反而处处要听军师的指令。要知道什么事值得与人一论,什么事可以得过且过,显然我在意的事情绝不能放过,而其他的事可以完全无所谓。用陈嘉映老师的话说就是小事儿别太在意呗。所以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和我真的喜欢的人有真正且更深入的交流,这是最根本的。而看似随和的性格表演不过是我的伪装和投机取巧,毕竟个人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凡事都要我说的算、计较个高下。不与人生气、发脾气、计较并非懦弱的表现,在我看来起码这是聪明人的全局观使然。
写到这不禁想到《西游记》里的沙僧,虽然我对这部名著研究不多,但我非常喜欢这个角色,他一定是个狠角色。外面看似憨厚老实不显山不露水,但内心之坚定和笃定要远比两位师兄厉害的多。对他来说,取得真经是最关键的,为了这个目标他可以隐忍、可以对任何事都无所谓,外表看似什么都行,实则内心没有片刻是糊涂和放松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沙僧这样的人的力量是很强的,同时也很隐蔽,他的主动空间就会很高。相比最能咋呼的孙悟空和好吃懒做的猪悟能,沙师弟或许是最靠得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