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创意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创意都能被我们所记住,海量信息随着我们指尖的滑动在不断流失,我们真正摄入的信息寥寥无几。或许这并不赖读者的记忆力有限,而是因为创意和观点不够具有黏性。所谓黏性,是指你的创意与观点能让人听懂,能被人记住,并形成持久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或创意更具有影响力的传达给他人并能被牢牢记住呢?
国际知名行为心理学家希思兄弟根据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案例,写出了《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他们总结出了六项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原则:简单、意外、具体、可信、情感和故事。
原则一:简单(Simplicity)
简单是指精炼核心观点。“找到核心”是指剥去外壳、直击本质。要“找到核心”,必须剔除多余和不相干的元素,真正的难题是把非常重要但不是最为重要的观点给拔掉。正如“优雅设计”的定义:工业设计师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臻于完美时,并不在于无以复加,而在于无从删减。创意也是追求如此目标,了解某个创意在触及本质之前可以“榨出”多少东西。
“分享核心”是指要先摆出重点和大家熟悉的信息。简单原则追求的是简练精确和轻重有序,绝对不是化智为愚。第一,切勿埋没开头位置的语段,不要为了想要吸引读者而用有趣但不相干的段落开篇,相反,应设法让核心信息本身变得更吸引人。第二,把新概念跟已知的旧概念绑在一起,旧概念相当于一个基模。基模由我们记忆中预先储存的海量信息组成,帮我们借用简单的材料组建出复杂的信息。
原则二:意外(Unexpectedness)
意外是指吸引维持注意。首先要理解两种基本情绪:惊讶和兴趣。惊讶激起我们寻找答案的兴趣,想刺激他人吸引注意力,就该充分利用惊讶的力量。同时赋予惊讶以内涵,但应警惕不能成为大噱头,最简单的方法是将目标锁定在听众预测机器中与我们核心信息相关的那部分。吸引他人注意的最好办法是打破常规,打破对方脑中固有的基模。
那么,怎样才能维持他人的注意呢?关键的突破点在于找到知识缺口。当我们觉得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会产生兴趣。因此,想要维持人们的注意力,就需要让对方有知识缺口。具体做法就是告诉他们前面的消息,而不告诉结果,就像推理小说都会告诉人们案件发生的背景以此来吸引读者去寻找答案。小小一点悬疑,可以往前迈进一大步。
原则三:具体(Concreteness)
具体是凭借感官去认知某样东西,大脑更擅长于记忆具体的形象化的事物。具体让我们利用已有知识和感官的基本模块来搭建更高层更抽象的内涵。抽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基础之上;脱离具体的基础,而去谈论抽象理论,相当于建造空中楼阁。具体能让目标变得透明,从而帮助众人协调合作。
原则四:可信(Credibility)
要想让信息变得更让人愿意相信,可以从内外部下手。从外部寻求权威可信可靠的信息来源;权威分两种,第一种是领域内的专家,再者就是各领域的红人,即网红、流量明星以及圈子的意见领袖。反权威是与用户具有强联系的亲友等,他们的推荐更能得到用户的信任。
从内部可以从四个方面下手:展示生动的细节下,详细描述全貌;应用统计数据,数据反应趋势,阐述关联;运用特殊范例来增强接受者的印象,举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检验性认证,将问题抛给用户,让大众自行验证、自行体会,得到更深感触。
原则五:情感(Emotions)
情感的本质是让人关心在意,通过激发他人的情感,让别人关心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这要求我们要学会角色转换,跳出惯性思维,创造对特定个人的同理心;找到创意内容和用户已有的情感的连接点,唤起人们对自身利益的热情;诉诸自身利益,也应诉诸身份认同——不仅是他们现在的身份,还包括他们梦想获得的身份。
原则六:故事(Stories)
故事能够督促人行动,它包含了其他黏性原则,故事是“具体”的,我们可以明确的感知故事的内容;大部分故事也都具备“情感”和“意外”的因素;一些故事也是真实发生的特殊范例,给人代入感和“可信”感,促使用户起而行动;同时不能忘记“简单”,故事应当反应核心信息,突出主旨。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海量更新的信息冲击着我们的大脑。然而选择太多,容易导致“决策瘫痪”。此时,如何使信息更有穿透力,让观点突破重围,成为用户的“one pick”,这变得格外重要。希思兄弟的六大武器确实是武装观点的强大工具,值得花时间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