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与传授给学生大量知识相比,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尤为重要。
我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善良、温存、乐观、富有同情的心灵,享受六七岁带给他们的快乐,可以用心灵去感受和认识周围的世界。每次大声吆喝学生时,内心有一种事与愿违之感,和他们生气并不是本意,本意是让他们回归正确的道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我找到了答案,我的这一行为是对学生缺乏情感教育。
道德怕心灵的孤单,如同思想怕周围无人一样。你要使儿童同别人由于相互负有义务、相互爱慕、尊重和关心而联系在一起。你未来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否把心灵献一点给别人,或者闭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狭隘利益的生活。个人主义始于缺乏情感教育。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思考怎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对?怎样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师生之间产生思想的共鸣,情感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是什么给他带来快乐:仅仅是年长的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如果享有父母创造的幸福是他快乐的唯一源泉,那就非常不好,这个学生来学校也将是个无情义的人。要和家长沟通:怎样为男孩和女孩开辟更多的快乐源泉。
书中还提到没有什么比“强力”迫使手段更为有害和不祥的了。用小皮带抽打后脑勺,而不用聪明温暖的良言善语,就等于是用了生锈的斧头而不用雕塑家脆柔和锋利的雕刀。体罚不仅是对人的肉休的暴行,而且是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仅会使脊背失去知觉,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不仁。在家里受惯了用皮带抽打后脑勺的孩子,在学校里对于良言善语也会置若罔闻。我知道有些儿童由于遭毒打而变得冷酷无情了,挨打的人,自己也想打人:童年就想打人的人,成年以后就想杀人一犯罪、杀人、残暴的根源产生于童年。一颗播在童年时代早期心灵中的小种子,在成年时会成为一棵大树。一切都取决于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和播在什么土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