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读书上学,吃惯了油淋淋、香喷喷的大鱼大肉,回到家后,倒觉得奶奶做的饭菜都格外清淡。虽然大脑懂得“越清淡越健康”的道理,但是抵不住身体内无数个细胞“疯子”们对油腻荤腥的渴望啊!!!一顿还能接受,顿顿“清水烫白菜”,简直要我的命呐!
听说今天村里有人家办酒席,我滴个乖乖,可把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大开杀戒”的,哈哈哈哈哈~~~
红烧鸡块、剁椒鱼头、油焖大虾、粉蒸肉、梅菜扣肉、排骨汤、老鸭汤、cuan丸子、炸鸡柳、八宝饭、酒糟汤圆......还有我最爱吃的黄鳝肉,那肉质可真嫩啊~菜一道接着一道上,嘻嘻~我不就有充足的时间"宠幸“每一道菜了,每一盘都不能放过!!!
菜还没上一半,就感觉有点饱了,嗝~~~但那又怎样,听说我们的胃可以缩小变大,容量可大着呢!(扶朕起来,朕还能撑~)哎呀,不行了,有点腻了,喝点饮料吧!哎呀呀~~~这椰奶也太好喝了吧!既有椰子的清新,又有牛奶的醇厚,还能嚼到果粒,仿佛回到了夏天,吹着海风,漫步在沙滩上……一杯哪够啊,给朕满上!咕噜咕噜,两杯一口气喝完了,这胃撑的好难受哇(„ಡωಡ„)好像菜还没上完,看看后面还有啥吧!
过了一会儿,有一个人说他吃饱了,就先走了,不一会儿,又走了一两个……喂喂喂!我说这些大人们怎么了,坐在桌子上光顾着唠嗑了,还没有我一个弱女子吃的多,这么快就走了?不行啊!他们要是都走了,我一个人坐在这也太掉价了,人要脸树要皮呢(ಥ_ಥ) 唉,无所谓了,不是说做人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嘛ʕ ᵔᴥᵔ ʔ再等等再等等,还有好吃的呢~咦,就剩我一个人呀,好吧~_~好像还有水果要上,不吃多可惜啊!
哇塞,水果终于来了,一盘子的苹果,香蕉和哈密瓜,好甜好脆!唉,早知道刚才不吃那么多了,真的撑不下了,只好不吃了……临走前,还恋恋不舍的看着剩下的水果们,心中无限伤感……
可是这胃撑的真难受啊,整个下午都没消化完,晚饭也吃不下。直到现在,还是深感懊悔,如果可以重来,我定会细嚼慢咽,浅尝辄止。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自己身上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体现在饮食上,更关乎工作和学习。那就是做人要懂得节制。我以前只是听说这些道理,却没有深刻体会。
节制即中庸之道中所讲的“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超过和不足都不可取。还有许多与之相关的古训,比如,王阳明曾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节饮食,戒游戏”。《论语》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黄帝内经》讲:“饮食有节”。
我自然是说不出圣人那样精辟的话,就拿我最擅长的大白话谈谈吧(虽然俗,但是容易懂,嘿嘿嘿~)
网上有句话说:“自助餐是一种诱惑人展示自己贪婪和丑恶本性的就餐方式。”(说的不就是我嘛,呜呜呜X﹏X,下次不敢了)
放纵是人的本性,而欲望是无止境的。倘若过度放纵自己的欲望,肆意享受,便会降低自己对于快乐的敏感度,再也无法体会到最初强烈的快感。所谓“物以稀为贵”,因为稀缺,我们才会更加珍惜。而物质的泛滥,会让我们在众多选择中迷失方向,不断追求一个又一个欲望的满足,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节制并不是对幸福的一种抹杀,很多时候,一时的克制是为了更多的“甜”。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才能把人生的“配额”留给真正喜欢的东西。
节制是欲望与需求,思绪与情绪的均衡点。要做到节制,就要做到内心的“净”与“静”。淡然欲望即为“净”;心不为外物所动即为“静”。稻盛和夫曾说,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有什么样的内心,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懂得节制的人,在任何事情中都能找到平衡的能力,能将生活中方方面面和谐的结合起来。即使是追求欲望,也会掌握一个“度”字,适可而止,过犹不及。比如饮食有节,不管遇到再多好吃的,都会有意识的节制,每次只吃七分饱,似饱非饱的状态。
陶杰在《洗手间里的主权》一文中说:
“一个有教养的自助餐消费者,进自助餐时必定表现出一种高贵的节制。与一个狼吞虎咽、宁愿叫多了吃不完也硬要把食物堆满一桌子的俗客相比,只叫一碗汤、一小盘沙拉加一杯咖啡的人,令人感到尊敬。”
但愿今后我亦能做到如此优雅ƪ(˘⌣˘)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