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书最初最清晰的印象大概停留在五六岁的时候吧。
并不是姐姐念的书,任我怎么搜索残存的记忆,好像都找不到大我五岁的姐姐在家念书的印象。可能那时候的孩子作业确实少,在学校都已经写完了,用不着在家写,所以我没见过姐姐在家学习,在家念书吧。
我的记忆停留在那一瞬间……
明朗清冷的月光下,离家不远的垃圾堆上,一个饥肠辘辘、归心似箭的小孩子,正翻动着一本皱皱巴巴的书,那小孩子便是当时还懵懵懂懂的我。
这就是我对书的最早印象。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把书拿回家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玩了一天,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又认不得字的我,怎么会被垃圾堆上一本破破烂烂,起皱打卷的书吸引住目光,从而停下匆忙的脚步,忘记饥饿,小心翼翼地翻开那本一年级的语文书,如饥似渴地看起来。
是的,我能确定那是一本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书,我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却能看懂图,那第一课是一只小猴子下山的经历。
后来我把那本书带回了家让姐姐鉴定,姐姐说是一年级的语文书。大约一年之后我上了一年级,第一课就是我在月光下看到的那篇《小猴下山》吧。
可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不论经历多少弯路,总能找到最初的自己。
是的,最初的自己,就与书有缘。这样奇妙的缘分指引着我,不断朝着那个注定的目标前进。即使中途走了很多弯路,最终还是逐渐回归正途。
上小学的前几天,姐姐对我进行了强化启蒙教育,语文教会我写自己的名字,数学教会我从1数到100。
姐姐拿着木棍在土院里一笔一划地示范,我就照样子认认真真地写,一直写到我牢牢地记住了自己的名字才罢休。
一年级报名的时候,老师问我会写自己的名字吗,我骄傲地大声说会。老师又问能从1数到100吗,我二话不说就开始数,一会儿就数完了。
老师听得连连点头,说看起来还挺灵的,我听了大受鼓舞。
后来自己当了老师,也能体会到当年老师的心情,老师自然喜欢机灵的,一点就通,一教就会的学生,教起来省事不说,关键是能让自己感觉到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
上了一年级,我好像一下子开窍了,上道了,学习上的事情自己特别操心,根本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
为了能专心学习,我把珍藏多年的画片、玻璃球都分给秦朕、东东和斌斌,告诉他们我上学了,要开始好好学习了,以后就不玩这些小儿科了。后来真的再也没玩过这些东西,好像一夜之间就长大了。
我的兴趣转向了书本。一年级学完了拼音之后就开始自己看书了。家里是没什么书的,所以读书都是借同学的书看。
我看书的速度很快,囫囵吞枣、不甚求解、浅尝辄止,只看了热闹,读书的效果可想而知。
我是很久之后才意识到我的读书方法有问题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