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妈妈的爱与生俱来,春风化雨,天然自带。十多年前,姥爷姥姥相继离世,特别是姥姥离开的时候,妈妈对我和弟弟说,从此以后,我就是一个没有妈的孩子了,你们可别气我,好赖有我在,饿不住冻不着你们兄弟两个,如果我不在了,你们两个就知道了。当时的我听得懂,能理解,没感觉。
在孩子的嘴上和心中,母亲真的就是一切。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在部队,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大到盖房拉土,小到养鸡喂兔,一个妇女要种地收割,还要带个闹腾的我,也没少把我养的白胖。那个时候感觉到的母爱就是留在灶台上的烤红薯,或者从姥姥家带回来的“油货”--或者是一个糖糕,一个油条,反正那个时光总是缺油水,每一次都是让我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就从来没有问过母亲是否吃过。
跟村里的孩子打架,把对方的脑袋砸破,对方家里人找到母亲,母亲赶紧带人到村里的卫生所包扎,我以为我肯定免不了挨一顿揍,于是蜷缩在家里的角落,心里瑟瑟。母亲回来点亮了煤油灯,找到了角落里的我,紧紧把我搂在怀里,问我有没有受伤,又问我为什么打架,我一直执拗的没有告诉母亲,是因为他骂了我,连带了她。母亲最后摸着我的头缓缓地说,像是在宽慰我,也像是她自己对自己说,“家里的钱不够了,只好借了邻居两块钱,以后要赶紧还。”然后对我说,“饿了吧,快去洗手吃饭吧。”
高中时候就住校了,离家五十多公里。那会儿的想法有点青春期的叛逆,远离父母,觉得可以更加自由,可以自己安排自己。再加上我晕车厉害,周末也常常不回家。母亲就要求父亲带她去学校看我,说是来监督我不要偷懒,不要乱跑不学习。实际上她到了学校宿舍之后,放下带来的好吃好喝的,就把我积累一周的衣服袜子带到水房去洗,有时候还有要洗洗晒晒被褥等大件,于是她经常开玩笑的说,“你还是回家吧,来你这一趟比在家干活还累,以后我不来了,你自己洗。”可是她从来说话不算数,特别是临近期末的时候,那来的就更勤快了。父亲没空的时候,她还要带着弟弟来帮她认路带路。
学时候我从河南考到东北长春,一千三百多公里的空间距离,铁轨上快车也要28个小时不停歇的行驶。这个时空上的差距已经不太容易克服了。所以母亲没有亲自来学校送我,第一次报到是让父亲把我送到了学校。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在家里出发之前,母亲一直认为冬天要冻掉鞋底。等我在东北过冬的时候,打电话时随口说了一声缺个围巾,就想让母亲给我寄条围巾来,过了几天快递就到了,里面装的是围巾、帽子、口罩、手套、棉袜子和棉鞋垫。一直到大四那年,母亲是在忍不住了,让父亲定了车票,只身一人行程上千公里跨越四省,就为了来学校看我,看看他的大儿子就读的学校。
工作以后,距离家近了,却更容易和母亲拌嘴吵架。因为我脾气更像母亲,用她老人家的话说是温和中带着刚强,性子又直又急,我还要加上点执拗。每一次,母亲总要说,你别气我,我把你们兄弟俩养大了,不是要你们气我的。我就灰溜溜的跑掉,然后找个机会哄哄母亲,母亲也就很容易的原谅我,这事儿就算过去了。然后再重复。
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她的离去。母亲是她娘家里的倒数第二个孩子,上面有一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但是这些兄弟姊妹中,母亲是她们家里出力最多的,吃苦最多的,是她们兄弟姊妹中个子最小的,身体最不好的。她一直觉得等我们长大了,她就轻松了,然后等我们毕业了,等我们工作了,等我们结婚了,等我们有孩子了,她一直都没有轻松下来。直到她突发疾病,离我们远去,这下,她是轻松了。但是,我却发现,无论如何都会觉得有遗憾,无论多开心的事都感觉没办法彻底开心起来。
我想,是因为被母亲爱着的感觉被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