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于隐于市,还是隐于林,有一些感触。
女儿的户口在乡下,虽去了解过城区幼儿园的状况,但是综合下来,要去城区只能去私立。整件事,在我内心的抉择过程是很短暂和轻松的。因为,本质上我是一个对教育资源不抢夺且不敏感的人。
言简意赅的说,我觉得学校是孩子第一个要接触的团体,而人生会不断地在各种小集体中转换,集体本没有优秀和不优秀之分。没有人可以趾高气扬地说,我在城区的孩子一定是优秀的,我在名校的孩子一定是完美的。相反,孩子要适应的是在集体中扮演和所能体验的角色和感受。这是一个孩子一生都在做的试验和努力。
就是这么简单。
所谓的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在她的人生中占着无足轻重的位置。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接受教育。我个人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无论现在的现状如何,一个人最好能接受大学毕业的教育,而学校的好坏则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能是受了伊老师的影响。我觉得孩子最该做的就是阅读,尝试和玩耍。阅读才是开拓视野的最好途径,世界万千,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和得知才能让一个人一直保持学习和前进的状态,而世界的绮丽,就是你穷尽一生都无法走到知识的尽头,多么美丽的命题。
如今的父母,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如此的多元。有多少孩子还会同一起跑线起步,有多少孩子还会紧靠课堂的知识和老师的教诲过日子。教育本该迎着一代人的不同而改革进步,就如易中天老师说的那样,但是,我们都不是当权者,改革也不是一条坦途。所以,省省力气。
周围有为孩子穷尽脑汁的,高考后出国的,读私立出高额赞助费的,请浙大研究生做家教的。我并不是对这些都不以为然,我觉得如果确实证实外国的大学氛围是优于国内的,并且这种优确实就是自己的孩子渴望的,那么当然可以出去。或者,你可以更早地看清自己的孩子,对于国内大学前的教育也有诸多的意见,那么也可以在更小的时候就把她送出去。
我和宝爸也渴望,可以进军更好的城市。
在好的体验这方面,确实乡下有着不可跨越的短板。毕竟,父母都不可能全能,很多的师资力量,只有在大的城市才有,有些可以有的进步在岁月玩耍间就这么流逝了。玩耍的那些年是开心的,但是并不表示最终,最后所有的孩子还得接受社会大众的试验,当然,社会多元化可以让孩子有众多展示自己的途径,不是那么唯一。
不可否认,走抢占教育资源这条路,还是一条最保险和最中庸的路。
抢不到又不愿作出牺牲的自己,才在这里唧唧歪歪。但是很多事情,人的内心是需要平坦的,至少在孩子读小班这件事情上,我的内心丝毫不崎岖。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今天孩子在出门前就跟邻居说:我以后不能跟你玩了,我要读书去了。她还跟她爷爷说:你在家陪奶奶吧,不然我读书去奶奶一个人太辛苦了。我想她可能也还不会深刻地理解什么是辛苦,就用上了。
那天她看见西湖边很多鱼,有个孩子喂了面包鱼都来抢着吃。她说这些鱼好勇敢,边上的孩子居然也学着说起这些鱼好勇敢。
我想我还是坚持伊老师的观点,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多读书,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把自己的所想所见,用最准确的词来表达。等长大以后,带着一颗细腻和丰富的内心,记录和展示自己的无穷魅力。
这是我在孩子读书第一天的所想,或者未来的某一天我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此刻,我完成了最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