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前半段是教导大家如何通过对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判断来做出是否与之相交的选择。简而言之,即教导如何择友。
引申1:判断是否可与某人相交(交往)。文中给出的判断是言非礼义,即所言谈的不是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
①、反言:由反言来说,有点偏于极端,人们在交谈的时候也不可能完全只说社会行为规范和最佳行为方式,但是,可以延伸为一些欺诈之语,劝恶之言,希望他人背离社会行为规范、背离最佳行为方式的言语(需要判断),有如此行径(言语)的人不能与之相交(不可与有言也)。
②、正语:由正语而言,并不是要让人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成为一个附庸风雅的小人,而是言论需合乎礼义标准,说该是人类说的话;说对己、对人都能够在当下接受、适用、受用的话。换言之,其实,人们也不是无时无刻都在说话的,且言谈还需要一定的契机与语言环境。合乎礼义的言谈,即是在言谈契机中与语言环境下,说出适合此契机与此环境下的合乎人伦情理之语,别说那些不近人情、言不由衷或鸡同鸭讲的语句即可。而若在交流过程中,发现某人的言谈能够使得自身受益,甚至使得自己又为人、处事上的进步,则需与之交往。
引申2:判断与某人交往所能到达地程度(点头之交、君子之交、莫逆之交等):文中给出的判断是:不能居仁由义,即不能辨别仁爱和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则不能与之共事。
①、反语:即无法判断言谈属性(仁与不仁)的人(言重者,为无法判断是非、对错、黑白之人)不能与之共事。这样的人,也许只是与我们有一面之缘罢了。
②、正语:对己身来说,要想立足,先要立身;想要立身,先要立场:即学会判断,懂得作为一个人需要秉持的正确观念(是非对错观)与态度。
后半段,作为总结仁与不仁的重要性与必然性,说明了人类若想延绵续传下去,就需要每个人的言谈举止都合乎社会行为规范,都适用最佳行为方式。只有每个人都做到了合乎人类生存的标准(包括辨别与适用),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才能和谐、国家才能稳固、天下才能太平、天地才能永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