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谈心社社长
来源 | (ID:txs163)
前一阵子,周迅上了《奇遇人生》。
一如既往,温柔、细腻,哭了好几次,保持着演员的敏感和纤细。
但社长的注意力,被她的一句话吸引住。
阿雅羡慕地问周迅:“你父母应该很早之前,就非常以你为傲了吧?”
周迅愣了几秒,苦笑着说:“但是他们(父母)也不会跟我说。”
她几乎轻飘飘地一句话带过,也没抱怨,也没难过。
只是眉眼间,多少有些落寞。
有的人,已经经历风雨,功成名就,还是会在某个瞬间,突然像个小女孩:
想要父母的几句夸奖,几句认可。
01
“我一直想得到你的认可”
你的人生有过哪些失败的经历?
姜文回答,“和母亲处不好关系”算是其中一件。
考大学时,自己好不容易被中戏录取,兴高采烈地把通知书拿给母亲看。
母亲简略地翻过之后,“啪”地一下扔在了一边。
“你快别跟我聊这个,你的衣服还没洗呢!”
后来工作,赚了钱,他给母亲买了一栋房子,想博得她的欢喜。
没想到,母亲不仅没有表现出他期待中的兴奋,还对自己的礼物有些“嫌弃”。
宁愿住在下过大雨就可能坍塌的老宅里,也一直不愿搬过去。
在很多人看来,姜文事业成功,堪称人生赢家。
但他心里的包袱一直都在:
自己到底怎样做,才能得到母亲的认可?
成年后,姜文渐渐理解了母亲的不善表达,但那份因为匮乏肯定而带来的自我怀疑,还是挥之不去。
心理学家 Susan Fward 博士曾说: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对他们来说,来自亲密的人的肯定,往往更有分量。
有网友回忆,自己小时候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在班里名列前茅,还获得了不少竞赛的冠军。
可是,不管她拿了多少奖状,父母都只会轻轻地答一句:“嗯”。
长大之后,她常常被身边的朋友夸赞优秀,但总是第一反应:“我真的有这么好吗?”
“缺乏父母肯定的孩子,往往要比其他孩子多一个障碍——难以建立自信。”
“我配不上,我不够好”的想法,与多少不被父母认同的孩子,缠斗了一生。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一句简单的赞赏,对父母来说,可能太难为情。
但对于孩子而言,却比什么礼物,都来得珍贵。
前一阵子采访王子文,她承认自己小时候听不到来自父母的肯定,于是从一开始就对自己缺少认可:
“我是跟我妈妈长大的,她从来不赞美我,所以我根本不觉得自己优秀。”
没有承认“我很好”的底气,总在自我怀疑中辗转。
早已成年,还是无法做到真正地自信。
在节目里,看到另一位嘉宾的女儿,元气满满,爱笑爱闹,经常和男友高调秀恩爱,她满眼都是羡慕:
“您女儿一看就是没有太多童年创伤的孩子,自信又有魅力。”
后来的王子文,已经渐渐理解父母的“不完美”,也坦然接受这样的自己:
“我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只是在认识我自己的时候,我会去找,为什么我的性格会这样。”
现在回想起来,那句“她从来不赞美我”,其实多少是有些埋怨的。
有的人幸运,或许能在别处找到治愈,与自己和解。
也有的人,往后余生,都背负着这样的枷锁。
毕竟,不是所有的认可,都能被另一种认可代替,不是所有的爱都能被另一种爱填补。
终其一生,父母对于孩子而言,都是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
02
那些不认同孩子的父母
父母真的不认同孩子吗?
其实未必。
有时候,或许只是不会表达。
《奇遇人生》中,面对周迅的困惑,道子奶奶说,她其实很难对亲人表达感情。
羞于对孩子表达感情
感谢、认同、爱,一旦说出来,就会感觉很别扭。
有的父母羞于去正面表达,于是假装冷漠。
只是这样的“伪装”,对某些性格“粗线条”的孩子来说或许没什么,对那些敏感的孩子来说,则是致命:
“他们不表达,我就是不知道。”
“他们不是不爱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假性孤儿”现象 / YouTube
也有的父母,其实心里对孩子有所认同,但打着“严格要求孩子的旗号”,奉行“打击式教育”。
怒怼郭敬明的李成儒,在怼起儿子的事业时,也从未留情:
“无病呻吟,因为到现在我没看到他任何成绩。
你说一千道一万,你现在啥都不是。”
李成儒对儿子事业的评价
高标准、严要求可以理解,但如此不近人情的嫌弃,任谁听了,也会难受。
前段时间热播的《小欢喜》,有句话一度成为网友的噩梦:
“都考第二了,有什么可高兴的。”
考第二,是罪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妈妈并不少见。
“有一个孩子,十项全能,他什么都好,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正在上初一的女孩袁景颐的心里话。
她有个好朋友,考试年级第一。
这成了妈妈“念叨”她的理由:
“你在跟人家比的时候,要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
“你看你成绩这么差,为什么她会和你做朋友?”
“当然,不是只和吴迪(年纪第一)比,还有别的同学的特长……”
和“别人家的孩子”做闺蜜是什么体验
在妈妈的眼里,她好像既没有天赋,也不知道努力。
“糟糕透了”。
节目里,袁景颐对着台下的妈妈大喊:
“妈妈,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被忽略的努力
其实,妈妈不是不知道袁景颐的优点:
她善良、热心、口才好,成绩虽然没有年级第一,但也在班级上游水平。
只是觉得,如果夸了她,她容易骄傲、停滞不前。
但批评、比较,她或许就能知道更努力一点。
评论区一针见血:为了让孩子“再好一点”,妈妈故意选择对她的优点“视而不见”。
父母爱孩子,毋庸置疑。
教育方法各异,也没有标准答案。
只是,太多父母总以“严格要求”为借口,在意结果、在意孩子能力的提升,却唯独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03
认同,不仅仅是表扬
美国哈佛大学对 268 个本校学生进行了长达 76 年的跟踪观察,调查怎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的赢家。
结果证明:爱、温暖和亲密的关系,才是美好人生最重要的开场。
父母的一句肯定、一声称许,就是照在孩子生活里的阳光。
但,认同,并不是一句“你真棒”的表扬这么简单。
客观地描述,而不是盲目地表扬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 Carol Dweck 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孩子分成两组去完成同一份试题,对其中一组孩子他夸奖他们“聪明”,对另一组则鼓励他们“努力”。
第一轮测试后,难度加大,被鼓励努力的孩子选择挑战高难度试题,而被夸奖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表扬就像糖果,盲目地滥用可能会令孩子上瘾,陷入虚荣,甚至恐惧挫折。
这是因为它往往只看到结果和成效,而遮掩了孩子的付出。
所谓认同,则是对过程和态度的认同。
这让孩子养成一种“成长心态”,知道自己是如何进步与成功的,因而更有勇气去面对困难。
庞颖在《奇葩说》中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
从细节里发现闪光点
缺乏细节的认同,会失去它“划重点”的力量。
《妈妈是超人》里,霍思燕家来了两个小客人,嗯哼全程以“大哥”的身份照顾弟弟妹妹。
吃完饭后,霍思燕郑重地说,今天嗯哼表现得很好,把麟麟和彤彤照顾得特别棒,带他们洗手、盛饭,还喂妹妹吃饭。
正是这样细致的鼓励,让嗯哼更加懂得什么样的行为能够更好地照顾别人。
嗯哼主动帮妹妹洗手、吹凉碗里的面条
表扬需要细节,否则很容易沦为千篇一律的敷衍。
让表扬体现出对孩子的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里有一句台词:“你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孩子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思考方式,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成长。
很多父母不懂得表扬孩子,是因为他们从未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也因此错过了他们的许多闪光点。
微博知名教育博主、一位宁波的小学老师王悦薇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次,她在巡视教室时发现男生 小A 桌旁扔了一团废纸,询问后发现是另一个男生 小B 扔过来的。
王悦薇把 小B 叫来,准备问问他为什么乱扔垃圾。
小B却说:“这不是垃圾,这是我画的蝴蝶。”
原来,被 小A 误认为是废纸的,是 小B 送来的礼物。
事情过后王悦薇感叹:“如果没有把这张纸捋平看看,我就看不到这样一只可爱的、停歇在树上的蝴蝶了。”
“从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得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
学会认同,其实是学会理解。
这并不意味纵容与溺爱,而是理解与支持。
告诉孩子,他的努力会被看到,他的想法值得尊重。
说到底,教育这件事,难也不难。
那把打开孩子世界大门的钥匙,一直都在大人们的身上。
你可以用认可和尊重打开这道门;
也可以用冷漠与强硬将门关上。
千万别低估大人在孩子心中的分量。
有的时候只是一句话,就足以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努力的意义。
心能量心理工作室·扫码关注·预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