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的周岭的《认知觉醒》这本书里面的大部分认知其实都是之前通过各种书籍了解并且熟悉过的。
当然这些认知最开始接触时都是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些概念认知彻底被刷新了我的眼界。
但是这些认知有没有和被感慨的同样程度改变了我本身的生活呢?答案应该是没有。我相信影响肯定是有的。
让我的情绪,思考生活的方式,还是做决定时都有一些明显改变。但是,是否有通过明显的程度让我在时刻反复想起这些认知呢?没有。这说明它们还没有彻底刻入我的基因,并且大脑中形成固定的神经元,融入到我的生活。
而我可以看到在周岭的语言下,这些认知和概念就会变得特别言简意赅,且是已经彻底成为了她的大脑中的一部分,深刻地确实地执行成为她的身体的一部分。这也说明,她能够突出这些认知的重点并且能够确切地通过自己在生活和现实中的实践这些理念得到了相关的结果和对应的反馈。
同样是读了《刻意练习》但是我现在回想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就想不起来其中真正重要的几个关键点,而对于我本身的生活和工作,一万小时定律的了解是有的,但是论巨大的影响嘛,肯定是没有,毕竟都想不起来重点内容了。但是对于她这本书的实际生活中的学习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已经让她得到了相应的结果。
所以,其实一本书,我们只要能够通过读这本书,提取出一两个关键地对于自己有帮助且能够直接操练到实际生活中的那几个点非常重要,而不是要了解和掌握所有书中的好内容。
这才是真正读书的价值和用处。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改变,变得越来越好。就这一两点让生活发生了变化,就够了。就是书中的知识得到了转化,成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
从现在开始读书,我们可以在读的过程中享受文字的洗礼,得到文字和思想给予的情绪价值和当时的思想的熏陶。但是读的过程中我们要留意记录那些真正对我们现阶段有价值且能够运用,做起来的事情。然后通过原本自己认知体系树状结构中整理添加的新的节点,并且和旧的知识进行”缝接“的过程后,进行文字的梳理输出。
这样实际的行动也更加的容易,这样这套知识才能得到固化,并且能够留下来不会被时间的沙尘暴给埋没,后续找不到。
所以,建立关联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过程。
这个”缝接“的过程非常重要。可能看了不同的两本书,但是两个是截然不同的维度去描述的,但是其实如果深入思考就能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而且可能相互之间还能起到互补的作用,那么如果不去注意,不去思考就有可能会造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维度的认知就是单独的流离的记忆块,就无法产生更强的作用。也更加容易遗忘。碰到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无法同时使用它们拼起来的结构去进行解决。
所以说,在我的大脑结构中(同样的在我的记录笔记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大树,而我每次读了一些书,看到一些新认知后是要”缝接“到我的树干上的,然后称为我这个树的一个树杈,一个我的部分。这样才能够更加容易进行行动和实操,也更加容易通过树枝的方向找到这个知识块,记住这块知识。不然新知识只是一些新的在外流离的知识点们,没有得到链接的这些点,时间过去了就自然遗忘了。
想要让读的书,不白读,不白浪费了时间。就做知识的关联,让自己行动起来吧。
花时间读了一本书,就挑一两件触动你最大的点,然后进行思考,和现已有的认知体系大树“逢接” 过关联,再通过行动,讲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去,让那些闪光的点,真正变成我们身体和大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