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娃儿的年轻爸妈最幸福的事就是--晚上孩子睡得早。周末的晚上,孩子六点就睡了,宝爸约宝妈去超市,路上又兴奋地约宝妈一起看电影--《寻梦环游记》,难得这份惬意的二人世界,必须去啊。
《寻梦环游记》剧情太套路了,各种铺垫啊技巧啊,甚至故事情节,都能猜个七七八八,唯一让我欣慰的就是墨西哥对“鬼节”的看法,还有那如油画般的画面。
电影里,墨西哥人对“鬼节”满是期待与幸福感,而桥对面的“亡灵”也有自己的“世界”,是另一个“天堂”。如果有人问人死后会去哪里,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而充满想象力的人会说“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就好像这部电影里“亡灵的世界一样”,他们也有也有制度,也有生活法则,也有舞会,也有演唱会,也有明星,也有亲戚朋友,也有爱好兴趣,也有惦记的亲人和爱人。与这边的世界一般无二。
你听完这两种说法,是否觉得后者更能让你坦然的面对“死亡”。中国电影仿佛并不这样想,他总是试图带给你恐吓,比如我看过的有关“鬼”的电影--《office有鬼》《倩女幽魂》,现在广电总局甚至封杀一切关于“鬼”“神”的电影,为什么?因为传递的都是恐怖,恐吓,惊吓,如果能像《寻梦环游记》这样,能把“亡灵”拍的这么温暖,带给人们幸福的感觉,相信中国电影会是另一番景象。
不仅仅是电影文化的导向,很多老年人也是这样的思维,比如晚上孩子看窗户外面,老人会说,外面有只黑猫,孩子就会一怔,眼神里会透着些许不安,这个时候如果你说“外面都是精灵,在守护我们家宝宝睡觉呢”。他眼神就会放松,提心吊胆的心就会瞬间被安抚,对这个世界更加有安全感。
我们家源源看了《龙猫》里,有“鬼屋”的说法,里面还说见到了“鬼”,他就一边举着冲锋枪,一边说“那个屋子里有鬼”,奶奶听了,吓了一跳,赶紧说“没有鬼,哪里来的鬼。”我马上接话“是么?有鬼么?妈妈也还没见过呢?我们一起去找找鬼吧”,源源高高兴兴拉着我的手去找“鬼”,我指着空气说,哇哦,原来这个鬼长得这么可爱呀,他伸出胳膊想要抱抱我们呢,我们要不要抱抱他呀。源源扑闪着大眼睛说“要”,于是,在空气中,我们都抱了抱“鬼”。
孩子在空气中想象了“鬼”的样子是可爱的,是需要怀抱的,他变得温暖,也有了安全感。安全感能够增强内在的力量,让你勇往无前。
其实《龙猫》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小月和小梅刚搬到农村大屋时,遇到了“灰尘精灵”,按我理解,应该就是“灰尘”吧,宫崎峻先生把他设计成一种“精灵”,赋予他可爱的,善良的生命,用这样童真的眼睛看待世界,角度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
源源是不大爱洗澡的,每次洗澡都相当费劲,但是每次我说你身上有很多“灰尘精灵”,他们需要洗洗才能更舒服,让妈妈帮你搓搓你身上有多少个“灰尘精灵”吧,这个时候,他会很开心的跟你一起搓“灰尘精灵”,这是他的想象力,他想象这些“灰尘精灵”也是有生命的,有眼睛,有表情,还会飞。
每天早上源也不爱刷牙,拉着拽着是不走的,你就得想办法讲故事,今天嘴巴里有个蛀牙长得特别胖,妈妈需要把他清理下来,一边跟他刷牙,一边跟他描述今天的蛀牙长什么样子,于是,每天刷牙,都会描述一个蛀牙的样子,有时候是一家三口的大蛀牙,有时候是老爷爷老奶奶蛀牙,有时候是小姑娘蛀牙,然后源会问“蛀牙都刷去哪里了呢?”这个时候,你就会发挥你的想象力不断的编故事,大致都是美好的富有画面的和谐的温暖的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而且,刷牙也变得轻松有趣。
给孩子们一片想象的空间,守住孩子们的一片想象力,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