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原因
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源于北大包丽案,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却做出那么让人大跌眼镜的决定?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那个伤害她、让她自我评价变得极低甚至到了没有程度的人?
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我有很大几率会被PUA,只不过目前还没有遇到有那样特质的伴侣而已,另一位伙伴也对我的想法表达认同。
这段对话引起了我的警惕,提醒我要去识别哪些因素会导致我“成为”包丽,另一方面,这件事也引起了很多关注性别议题的公众号的注意,这本书被多次提及,于是,它便开始躺在我的书单里。
直到去年年中。
二、对书的评价及推荐指数
作者解释了煤气灯效应的定义,介绍了煤气灯效应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以及最关键的,在识别之后如何终结操控。
煤气灯探戈这一章拓宽了我的认知,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一定是某一方在对另一方施加伤害,把“受害”一方当做是绝对的弱势,但作者在这里也揭示了“恨铁不成钢”心态的合理性:“受害者”在排斥这种控制的同时,也在享受被关注被需要的状态。
这里并不是在谴责“受害者”不够完美,因为即使是“受害者”也有责任,但最大责任也一定是“施加方”,这里我一直用引号来称呼双方是想强调没有绝对的施害和被害,两者有时候也会发生转化,而是在提醒“受害者”本身有力量,是因为对操控有回应,才能让这种效应持续,所以我们作为助人者,可以激发TA看见自己的力量——告诉TA,你手里也有一把解开目前处境的钥匙。
整体而言,从内容上,书内的很多观点值得普及, 也有一些是否陷入煤气灯效应的衡量标准、走出煤气灯效应的实操技巧和注意事项;表达方式上,作者结合了一些案例来说明,从我个人来看,可读性还不错。
推荐指数:四颗星
p.s 本书我有电子版,公众号(听zoe说)后台留言”煤气灯效应“即可获得。
三、原文节选与感受分享
原文:1、我们的文化经常传递这样一条信息:如果你做健康的选择,你将获得完美的幸福。我认为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即使最健康的选择也可能导致懊悔、悲伤和恐惧。但是如果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恐惧,做出明智的选择,我们会庆幸所做的决定保持了完整地自我。
感受:这一点深有体会,常用句型是:如果我当初做/不做某事,可能我现在就是某种状态了。但是任何一种选择都有需要背负的代价,以及随着不同事件的发生,会有不同的挑战,正如作者所说,会导致懊悔、悲伤和恐惧。往往说出这种句型的人可能没有仔细地静下心来听听内心的声音,选择了逃避。
原文:2、一旦被恶劣地对待,最严重的足以摧毁一个人的后果之一就是我们认为自己活该。随着我们变得有责任感,我们发觉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这种糟糕的行为,所以会觉得自己被这样对待确实活该。毕竟,这是自作自受。
感受:这种情况实在太常见了!我无数次地听服务对象、身边的朋友们甚至有时候我自己也会这样说,但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造成如今的局面的主要责任人肯定不是自己,而是对方,同时,这也是一个改变状况的契机。
作为助人者,我们也需要共情被害者的这种情绪,以及注意克制自己的“恨铁不成钢”心态,因为相比较而言,TA才是更痛苦更自责的那一个,我们不应该再火上浇油。
原文:3、要有同情心。这种态度同时适用于对待你的煤气灯操纵者和你自己。你不用忍受无穷无尽的糟糕待遇,但如果你的煤气灯操作者再三“挑衅”,你可以提醒自己:他也在受苦,而且程度可能比你还深。毕竟,TA十有八九是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曾经被人煤气灯操纵,却无法阻止——所以现在他不明白为什么你可以说不。你也可以对自己赋予同情心,允许自己脆弱、有需求、有缺陷——你毕竟只是个凡人。
感受:是的!!!自我接纳的同时也接纳别人,可以帮自己打开新的世界,这里作者特意强调了人是环境的结果,也即,没有人一出生便如此,更多是由环境造就。当然谴责对方的伤害和同情对方的遭遇两者并不冲突,谴责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直接攻击,而同情会让自己跳出这段关系,去相信这样的攻击只是TA又一次过往经历的反应,避免自己陷入同样的情绪状态,加入“煤气灯探戈”。
原文:4、我愿意做出牺牲吗?有时用正确的方式回应煤气灯操纵者意味着你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浪漫的晚餐、家庭聚会、在家休息的安宁的夜晚等。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放弃了这段关系当中很多令人享受或值得拥有的东西,你为挽救这段关系所做的努力事实上正在摧毁它。
坚守立场可能还会让你成为那个“坏人”——你缺乏幽默感、脾气暴躁、开不得玩笑、容不得错误。你愿意放弃别人对你的好评,说你因循守旧或不宽容吗?
感受:作者提出这一点太犀利了!我们的文化中也特别明显,我们一直提倡的“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等价值观虽然避免了直接冲突,但有时候也错过了一些真正讨论某些问题的机会,我越来越觉得,一段关系能否爆发冲突并且双方就冲突做出调整是考验的关键,在一众声音中“唱反调”极其需要勇气。而在煤气灯效应中,拒绝按照过往模式互动的人,就是在“唱反调”、做“坏人”,但这样的存在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原文:5、要乐于接受帮助。我们的文化往往看重“坚持到底”和“独立完成”这些特质,但我并不相信这套方法。我认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求助并接受帮助实际上会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感受:这一点在疫情大爆发的阶段特别明显,我在不只一档播客节目中听到主播分享自己开始接受朋友或邻居或完全陌生人的帮助后带来的美好互动体验,以及对于关系的促进。
这让我也想起很多年前我还在沉浸于心灵鸡汤类内容时看到的一个小技巧,就是如果你想拉近跟一个人的关系,除了主动去帮助别人之外,也可以主动开口向别人求助,因为你就有了互动的理由。
而我的妈妈也这样教育过我——人的关系就是要你帮TA,TA帮你,要是谁也不跟谁来往,那就成死门子了。
好像也有一点点回应了关于“附近消失”的问题,最后,愿我们都能有向外求助的勇气和接受求助的准备,这样或许会让我们身边的世界有一点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