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自从有了酒,就有了关于酒的许多故事和事故——喝好了,有故事;喝不好,出事故。
喝酒大有益处。中国历史长河中真实存在或人为塑造的“大侠”无数,他们大多都是酒量惊人,“酒醉英雄汉”,酒在他们的生活里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还成就了无数佳话——煮酒论英雄、温酒斩华雄、武松打虎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以酒为媒介,打开了工作中的局面,不仅在酒桌上谈成“大事”,还结交了很多朋友甚至是生命中的贵人。从社会层面来说,某种意义上,酒甚至支撑起了大半个第三产业特别是娱乐场所的运转,给国家的GDP做了不小贡献;于个人而言,喝酒不仅能释放压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短暂地麻痹自己,就算是一个人“喝闷酒”,也能喝醉时解压,清醒时感悟。爱酒的人总喜欢在喝酒中品味人生。
喝酒也大有坏处。喝酒误事尚属小事,喝酒闹事的例子就惨不忍睹了。很多人因为醉酒错过了很多关键节点,误了大事;还有一些人醉酒成性导致家庭破裂。更有甚者因为喝酒丢了性命,这样的例子自是不必多说。
喝酒是一门技术活。中国几千年的“酒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喝酒的讲究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门社会学科。喝酒的人需要酒友,也喜欢朋友,他们大多会社交,擅甄别朋友。“酒逢知己千杯少”,只有合适的人在一起,这酒才喝得有氛围、有滋味、有乐趣。喝酒的人还得会聊天:聊得浅了,别人觉得你不够朋友;聊得深了,你可能会失去朋友。“男人喝到七分醉,故事讲到你流泪”。很多“会喝酒”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侃侃而谈的时候更懂得张弛有度,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在炫耀而心生厌恶,风趣幽默的风格还能让气氛热烈,带动其他人把酒言欢,开怀畅饮。当然,喝酒更讲究的是过犹不及,“小酌怡情,大酌伤身”。喝少了,不尽兴;喝多了,“要猫命”。
都说“酒品如人品”。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且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为了适应自身所承担的各种社会角色,渐渐地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包裹上一个外壳。觥筹交错间,酒精的作用会让人渐渐放下伪装,褪去保护色,回归真我。到了一定阶段,什么身份、社会角色已经不重要。人一旦放下心中的羁绊和束缚,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也就变得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强势的、软弱的、温情的、豪放的、潇洒的、滑稽的甚至猥琐的……于是,酒局上的人品也就变得越来越赤裸裸,人品都装进了酒品里:
酒后还能文质彬彬、稳稳当当的人,生活里也大多也稳重靠谱,但你也别想轻易走入他的内心世界。
“酒后吐真言”的人,生活里还有顾虑和防备。但酒后说的话,很多都是内心长期想说而又没说出来的“真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他清醒时说的话更具有参考意义。
“酒壮怂人胆”的人,因为酒精的麻痹让自己短暂地放纵自我,而事实上,内心的波澜壮阔和现实生活中的谨小慎微总是纠缠不清。
历史上更有“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巧妙地用一杯酒化解了一场危机。但背后隐藏的是明争暗斗的权力之争,与酒何干?
李白号称“酒仙”,“斗酒诗百篇”,每次醉酒后就诗兴大发,文思泉涌。但若不是天赋异禀且平日里刻苦钻研,又怎会有“诗仙”的美誉。换做我等俗人,喝得再多,口中念念有词时说得最有“文化”的几句,无非也就个“子曰”和“之乎者也”之类的先贤“口水话”,那装腔作势之态,难登大雅。
所谓“酒是色媒人”,酒后乱性乱的不是性,其实是人心。本来就眉来眼去的两个人,非得把责任推给酒,酒也很委屈。
猴变成人需要几万年,人变成猴通常却只需要一瓶酒。猴子变成人的过程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但生活中人变成猴子却随处可见。记忆里,年幼时每逢家乡赶集的日子,待人群散尽后,总会看到街边的台阶上、角落里,甚至是水沟边,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醉酒的人,他们无一不是满身污秽,身边苍蝇横飞,自己却浑然不知;每逢村里有红白喜事,也总会有几个人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免不了要在本家大闹一场,那般丑态,说实话并没有猴子可爱。等到长大后进了城,每当夜幕降临时,灯红酒绿的城市霓虹下,衣不蔽体,上蹿下跳的“城市猿猴”更是猖狂:喝酒不仅让他们忘记了年龄,甚至有时候还忘记了性别甚至于物种。不喝酒前还知道自己是云南的,两杯酒下肚,云南都是自己的。喝多了不仅身体难受,醉酒后的种种行为在清醒后尴尬也自然不可避免,“不怕喝酒吐一地,就怕朋友帮回忆”。
虽然都叫酒,但酒的品种之多,分类之盛,也算自有体系了。同一种酒也分三六九等,真假好坏难辨。但“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真正的朋友倒也不太在乎这些细节。但对于绝大数不爱喝酒的人来说,不管什么品种,不管什么档次的酒,就一个味儿——辣!但不喜欢喝酒,不代表就可以不喝酒。爱喝酒的人,倒也不是因为酒的美味,而是贪恋喝酒的氛围,所以才会无酒不欢,无酒不成席。在云南喝酒的氛围里,可是出了名的“喜欢了也要喝,不喜欢也要喝。管你喜欢不喜欢,都要喝”的,毕竟我们都知道喝酒伤身,但不喝酒“伤感情”啊。“没有好喝的酒,只有好玩的人”。
虽然喝酒都想尽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量力而行。美酒虽好,不可贪杯。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酒量都不同。文明社会,且不说人人都像武松一样酒后还能打死老虎,单是苏轼“欢饮达旦,大醉”时,还能洋洋洒洒写下千古名辞《水调歌头》用以“兼怀子由”,我们却只能“洋洋洒洒吐遍街头”。怎么比?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喝酒过量的危害性。特别是在国家针对“酒驾”立法之后,喝酒就从法律意义上被部分限制了。“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其实生活中岂止是开车,任何时候适量喝酒,既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法律规定喝酒的只能是成年人,那我们就要有一个成年人的样子。进化了几千年,如果再变成猴,难免让猴都要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