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文学家朱光潜说过,据他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就出版界的消息看,诗一种滞销货。一部大致不差的小说就可以卖钱,印出来之后一年中可以再版三版。但是一部诗集尽管很好,要印时得使人自己掏腰包做印刷费,过了多少年之后,藏书家如果要买它的第一版,也用不着费高价。
小学高段时,学业既不紧张也不太轻松,日子如成都平原慵懒的阳光那样闲适。就在此时,是我与诗的第一次邂逅。犹如打翻了陈年酒窖的顽童,贪婪地渴求那些弥漫着香醇的滋味的文字,抓起书就开始读。母亲买来一本席慕蓉的诗集,是我见过最厚的书。那本书的封面至今都历历在目:席慕蓉留着短发,一身黑衬衫,干练又简约。戴着一副金属框的眼镜,眼底散发出忧伤和不羁。当我翻开后,却深深被这个蒙古草原的圣洁灵魂而感动….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
告别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你我都会说,但这首诗却非你和我所作得出,那字背后的哀愁,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它并不是生糙自然,而也必定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和融化洗练的功夫。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尝自道经验说:诗是沉静中所回味得来的情绪。一般人的情绪好比雨后行潦,夹杂污泥。诗人的情绪好比东潭积水,渣滓沉淀净尽,轻盈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
而后,我愈加偏爱词。 每年的假期,总会起个大早,与母亲在院子里寻觅一处好风景,开始轰轰烈烈的背诗词事业。昨日还沉浸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惘,今日却又挥一挥衣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恣意洒脱。时而身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卫国血战,时而心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一首首诗词,宛若雨天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好似月下听琴,连接着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无声的悲喜每一个字眼都像一片天然的沉睡涟漪中浮现出一颗像莲花一样纯洁的心,细细品尝,却又如“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无奈与辛酸。
随着时间的流逝,诗词在我的体内愈加醇香,滋润着我的灵魂,毫不吝啬地给予我关怀与力量。生命的小舟仿佛驶入了无垠的大海,在每个失意的夜晚,告诉我应该用怎样的姿态去正视苦难和挑战,怎样去感知生活中的美丽与幸福,懂得去享受和欣赏生命的自然和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