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已经是我今年的第二次阅读了。第一次读时,是同《拖延心理学》同看的。当时看到的满心满眼的都是那些不堪入耳的话语,让人接受。只有一个感觉“读之无味,弃之可惜”,这周正好配合有书共读和思维导图训练营作业,再次对书籍的全部26章节进行了思维导图的绘制。2个小时不够读的书,我却用了3天的时间,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
本书分三部分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我”——霍尔德•考尔菲德接触的形形色色的人,还有他们正在经历和已经发生的事情,反衬出了那么“垮掉的一代”人,对于社会道德、精神伦理的追求和控诉。
第一部分(1—7)开除后离校前,“我”接触的那些人和经历的那些事,那些真假交织的那些人和事。
一、自我满足者——斯宾塞
“我”印象中的斯宾塞——背驼、手抖、头点、乱扔东子、自说自话、易满足和啰嗦。虽然斯宾塞以老者的形象出现,但是更多显露的是那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那么一群人。即使在人生的尽头,世界的末日,依然我行我素,自说自话,乐于说教的那么一群人。
二、内外不一者——华西•斯特拉德莱塔
“自高自大”“婊子养的”“外貌不错”“平时邋遢”——一个外出和在家完全不一样表现,外表和内心完全相反的人。他是这么一群人的代表——拥有过光鲜的外表,丰厚的家产,却知识匮乏,精神空虚,生活糜乱。用光鲜的外表掩饰其龌龊的内心, “假模假式”的成功人士,用丰富的物质掩饰其不可告人的龌龊内心。
三、我行我素者——阿克莱
被评价为“古怪”“近乎下流”“没礼貌”的阿克莱,其实在“我”看来,却是整个潘西中学最正常的反映—— “即使被全世界遗弃,我自有我风华”,用最真实的自己,在纷繁复杂、缺乏精神信仰的社会,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潘西中学,一个社会缩影的地方,如一个大染缸浆染着学校的校长、老师和学生。意乱情迷的学校生活,总有那些与我们的精神信仰相背离的社会现状,让我们在屈服现实和坚持信仰中,左右摇摆。
第二部分(8—20)离校后回家看望菲比以前,在外“流浪”的经历,在真实的社会中,看到更多的不堪入目之画面,让“我”对回归社会生活有了恐惧,希望能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我”的灵魂净土,守望着“我”的信仰之地。
一、灵魂修养师——车站修女
两位将要去偏远地方远离城镇的地方教书的修女,让“我”再一次思考了关于人性的善,品德的美,道德的存在!
那一只破皮箱,勾起了“我”在爱尔克顿•希尔斯中学的舍友——一个把自己“社会主义”箱子放在床底下,却假装“我”的他口中常说“资本主义”的真皮箱子,当做他自己的箱子的人——!通过对他的回忆,“我”眼中勾勒出了那么一群人——身体贫穷,灵魂贫穷,仍不思进取,爱慕虚荣!想起了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网红语录!这群人,无可厚非,极度的贫穷,造就了他们近乎扭曲的性格!身体贫穷不可怕,最怕的便是对于灵魂贫穷的可怕!
曾经看过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没有宗教,但不能没有信仰。”当你的精神缺失后,即使物质多么的富裕,生活多么奢华,即使是当你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是一次次的“假模假式”,当你的精神空虚时,也已经展露无遗你的生活作风的空缺。
那一只手提篮,从现在直到永远,一直都在装的,便是来自于那些“假模假式”的慈善家的“假模假式”的金钱,做着“假模假式”的慈善——无心无灵,无救赎!那仅仅是为了自己事业如日中天的宣传手段而已!作者用“我”母亲,姑妈,“海斯”的母亲,三个女人的不同慈善表现,讽刺了社会的不幸与阴暗,还有对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嘲讽——“假模假式”做慈善;“真情实意”炫富贵!
二、迷乱缔造者——酒吧男女
驻唱酒吧女郎、炫技钢琴手、势利酒吧老板——一个个无名无姓的男男女女,构成了这个没有信仰的社会现实。“我”眼中捕捉到的社会,已经成为了只追求当今社会的主旋律——灯红酒绿的浮华、银装素裹的奢侈、骄奢淫逸的生活。
当“我”在夜总会时,看到了三个长相难看,但仍有可取之处——舞跳得很好的姑娘,通过交谈,原来是三围保险公司的职员,只为了道听途说的明星来访,来到夜总会。“我”身处的时代,人们已经不再追求精神的寄托、知识的财富、文化的魅力、研究的幸福、艺术的高雅——而是,在浮华的社会的浮华引导下,转而追求那些华而不实的明星,用他们的流行,装点自己的流行;用他们的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
三、社会迷失者——街道男女
还记得穿梭在纽约的大街上时,“我”看到那些男女在大街上“搂搂抱抱”,像“阿飞”一样的“嬉皮少年”为着肤浅的笑话,夸张的哈哈大笑。社会的扭曲潮流,让他们在过早的社会的侵蚀下,过着这样生活——如同在沙漠行走的旅人,辨别不清方向,寻找不到目标。他们是否渴望被救赎,却找不到法门;是否看到了社会现实的浮躁,却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反叛着这个社会的肮脏和龌龊?
四、自然本性者——霍维兹
信奉优胜劣汰自然法则的出租车司机——霍维兹,相对于迷醉在灯红酒绿的夜总会、纸醉金迷的酒吧的浮华男男女女,无信仰,无追求的沉醉于现世的肉欲享受,而对于内心的安稳、精神的富足,从不过多考虑。
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更加能够懂得“中央公园的那些存在于冰面之下鱼儿,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每天面对不同的面孔,形形色色的男女,对于人情冷暖已经知之甚深。“我”看到他更加容易生气,对于任何的享乐生活,都会以“没时间”搪塞的一面。正是这一面,真实的反映了生活在为明天生机努力的这群人,更加对于劳动的热爱,对于生活的追求。
五、感情缺失者——孙妮
来自于宾馆电梯员的毛里斯,把孙妮——把小姐当职业的女郎,介绍给“我”时,我既彷徨又兴奋。孙妮,一个没有感情的性欲机器,每一次交易都仅仅是为了金钱,对于感情已经不再有太多的奢望。当“我”在寂寞深夜,想让她仅仅陪着聊天时,她是不耐的。对于她来说,所谓的“感情”或许已经成为了生活中的多余部分。还记得《嫌疑人X的献身》中花冈靖子所托非人,最后落得独自照顾女儿。或许,靖子托付的人,不靠谱。但曾经多少爱,就有了后来事迹败露的多少恨。如果不是最后前夫挪用公款的事迹败露,使他性情大变,当她青春不再,样貌不美时,也终会落得最后的凄惨结局。所以孙妮的无情,更加能够让“我“看清这个功利、真实、无情的世界本质。
穿流于纽约的大街小巷,车站酒吧,公园旅馆,见到了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我“的心灵经受了二次的创伤。让我的简单的精神世界,瞬间土崩瓦解,从而产生了幻觉——身中枪伤,血流不止,即将死亡。
第三部分(20—26)回家后未见父母前,在“我”和菲比之间发生的那些不被人看懂、不被人听清,不被人接受的那些光怪陆离!
一、生活体现者——DB
“我”的大哥DB,奋斗在好莱坞的作家。在他当兵的岁月中,已经见识了太多的虚伪和假仁义。退役后,让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转变成了写作的素材。把那些看到的人、事、物,用不一样的方式,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我”学不到他的那些,只是“我”没有喜欢的,即使只是幻想当中——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敢这样的事。我指向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错乱时空者——艾里
弟弟艾里,一个由棒球手套引出的回忆中人物。“我”心目中,聪明形象的代名词。态度翩翩,学富五车,即使人生短暂,但仍是“我”最愿意倾诉的对象——无论喜怒哀乐,悲欢喜悦,都愿意与之分享的人。或许在“我”看来,只有死去的人,才是最纯洁,不被尘世纷扰,没被玷污的神圣存在。才是那个始终懂“ 我”的人,也是让我愿意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的人。
三、灵魂救赎者——菲比
唯一看清“我”真实面目的人,她知道“我”——“不喜欢正在发生的任何事”,即使我狡辩“我没法集中思考”,仍无济于事。她是那样的聪明,即使年纪轻轻,自己看清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但已懂得不说,不做。就如《白鹿原》中白嘉轩说的“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必须说出啦;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能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什么事不能说的人,才是真正的男人。”菲比的善良、聪慧、机智,救赎了“我”一味只想远离尘世,遁世修行的想法。
家中兄弟姐妹的不同程度的“聪明”,更加让“我”看出了“我”的别人口中的“幼稚”和“胆小”。有些事,不说不做,不抱怨,不等于不清楚,不明白,不了解。还有那些存在于“我”生命中那些人,一个个都成为了生活在万千世界的形形色色典型代表的缩影。既反衬着社会的光怪陆离,也提醒着“我” 的格格不入。让“我”追求精神世界的举动,成为了“反世界”的不被“清道夫”苟同的“异教徒”。“我”该何去何从?精神在这样的拉扯中,最终崩溃,住进了充满消毒药水的病房,接受着精神专家的诊治。但到底是谁需要被世界这个医生进行身体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