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带着爸爸去留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曾舜晞饰演的黄小栋要去面试安德鲁大学,在面试的前一晚,黄小栋爸爸的手机因为充电没充上关机了,导致第二天闹钟没响,起晚了。在加上路上堵车等原因,错过了面试。黄小栋气不过指责他爸爸不靠谱,闹钟都定不好。
本来是自己的面试,自己不上心不定闹钟,错过了面试,还把责任都推到爸爸身上,也是让人很无语。黄小栋的爸爸在剧中,什么都以儿子为中心,包揽包办一切事务,养出来黄小栋这么一个“甩手掌柜”。
像黄小栋爸爸这种事事都帮孩子操心,孩子一遇到困难,就迫不及待的冲到孩子前面帮孩子解决的父母,称之为“直升机式父母”
什么是“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最早源自于一位青少年向《父母和少年之间》的作者海姆·吉诺特的抱怨: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在我的头顶盘旋。现在指的是父母对孩子无所不管并且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准备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帮助,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
直升机父母一方面对孩子过度保护,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交朋友选专业,什么都要帮孩子决定。在生活事务上什么都不让孩子插手,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跟《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妈妈一样,拉没拉大便也要管,真的是事无巨细。在学习上施行高压政策,各种补习班排的满满的,该报什么班学什么兴趣爱好,也都是父母拿主意。
另一方面,直升机父母抑制不住为孩子排忧解难的冲动。当孩子遇到困难麻烦时,立马为孩子披荆斩棘,冲锋陷阵,救孩子于"水深火热"中。
2018年新闻报导,安徽含山某村的两个小孩,因为争抢玩具发生争执。两位妈妈知道后,为了不让自家孩子吃亏,卷入战斗。两人大打出手,直到民警赶到现场将两位妈妈分开,其中一人头发被抓掉了一大把,另一人的胳膊被抓伤一大片。
这两位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陷入争执,担心孩子受欺负,于是迫不及待的把孩子护在身后,自己出面替孩子来解决问题,引发了一场“恶战”。
直升机父母既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后能获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却又时时保护着孩子,不给孩子学习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好像一边催促着孩子往高处飞,却又一边剪掉了孩子翅膀上的羽毛,让孩子无法起飞。
直升机育儿的危害
直升机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无论是在生活能力上,还是在心理状态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据一项广泛开展的育儿调查显示,1万个被“直升机”养育方式养大的成年人,有84%的人无法承担应承担的责任,有57%的人觉得孤独,51%的人感到焦虑。
因此父母要充分认识到直升机育儿的危害。
1、阻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
有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取得什么成就。将其跟成就大的20%的人进行对比,发现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
独立性对孩子获得成功至关重要。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就非常重视对她独立性的培养。在她五岁生日时,她的父亲对她说了一句话“孩子,你要记住,凡是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正是她的父亲,造就了她“铁娘子”的称号。
可是如果我们什么都提孩子做决定,当孩子遇到任何棘手的问题时都出面帮孩子解决,那孩子长大后会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成为一个“巨婴”。孩子会过度依赖父母,像个机器人一样,机械的听从父母的指令。遇到问题就退缩,缺乏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直面问题的勇气。面临选择时,缺乏自信不知道怎么做决定,做出选择后又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剥夺了孩子本应该快乐的童年
直升机父母表面上看是爱孩子,其实是在控制孩子。对孩子加以控制会引起孩子两种反应,一种是顺从,一种是反抗。什么都顺从父母的孩子,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的天性,强迫自己不去在乎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自己的真实感觉。这类孩子看着乖巧懂事,内心却常常觉得压抑、孤独、不被理解。
电影《狗十三》中女孩李玩,非常喜欢物理,可是父亲强迫她报了英语兴趣班;她心爱的狗爱因斯坦丢了,家人买了一只很像的狗,强迫她相信这只狗就是原来的爱因斯坦。李玩最开始还会竭力反抗,可到后面却越来越顺从。开始强迫自己喝下之前不喜欢喝的牛奶,会在父亲的饭局上不动声色的吃下狗肉。家人看着觉得孩子懂事长大了,可李玩没有了明亮的笑容,会在无人的巷子里绝望的大哭。
而反抗的孩子,看上去好像是在为自我而抗争,可是很多时候他们是为了反抗而反抗。为了和父母抗争,他们会忽略父母背后的良苦用心,也会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父母觉得学习很重要,孩子偏偏要跟父母对着来不学习;父母认可孩子身上的某个美好的特质,孩子为了让父母失望,故意让自己往相反的方向走。这种“自我毁灭”式的反抗,确实刺激了父母,也让自己失去了美好的童年生活。
如何调整自己,避免成为直升机父母
1、做一个“酷父母”,带领孩子往前走
直升机父母认为孩子就像犁地的牛一样,需要不断的在后面鞭策才能让他们往前走。可是孩子是有自己主观意愿的,因此与其强迫孩子,不如做一个“酷父母”,当孩子的领路人。酷父母生活的目标除了养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自我实现。
微信关注了一个1988年女孩的公众号,这个女孩非常的优秀。在北京有自己的摄影学院,带领着大概三十多人的团队。因为喜欢喝酒,开了一家小酒馆。喜欢写作,如今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同时喜欢设计,设计了一款相机带,常常是还在预售阶段就已经被抢完了,还自学了大提琴和钢琴。我常常感慨同样是女生,为什么她的能量如此巨大。后来看了她书中的文章,我明白了,她有一个“酷妈妈”。
她的酷妈妈在高中毕业后,因为高考还没恢复,回到家乡当了老师。那时高考已停止四年,她妈妈身边人都已经对恢复高考不报希望,但是她妈妈没有放弃,毕业三年来,在教书的同时,依然复习功课。后来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上了天津大学。在大学期间,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她妈妈报名了志愿者,主要任务就是在废墟中寻找生还者,常常发现一个生还者,就会抱着旁边人大哭一次。大学毕业后,报名了大学援藏计划,在西藏整整呆了五年,她妈妈从来没觉得苦。
她说她最佩服的就是她妈妈,常常觉得她妈妈身上有一股江湖的侠气。这股侠气也感染了她,培养了她乐观、爽快的个性,做事不拖泥带水,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
酷父母内心有自己的理想和对自己的期待,从来不会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相比于天天盯着孩子满足自己的期望,他们会先创造自己的一番天地,让孩子看到生命的无限可能,带着孩子往前走。
2、放手孩子,让孩子犯错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都亲手操办,很多时候是想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担心孩子犯错受打击。可是,犯错是孩子学习的绝好的机会。
“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机会失败或犯错,就永远不会意识到他们可以触底反弹。你的孩子学会反弹,不是因为你告诉他们:他们可以,而是因为他们经历过。日后遇到更棘手的挑战时,他们就会意识到,‘嘿,我能行!’”-----教育心理学家米歇尔·博尔巴
孩子的每一次犯错,都是对自我能力边界的一次探索。在犯错的过程,孩子慢慢的摸索出自己的“能力地图”。我们要做的不是殚精竭虑的防止孩子犯错,而是在孩子犯错后,帮助他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美国有个妈妈分享了一个很好的帮孩子快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好方法。这个妈妈跟孩子一起制定一个错误记录本,每当孩子犯了比较重大的错误后,会问孩子四个问题,并将答案记录下来。
1.你刚才做了什么?
2.你刚才为什么这么做?
3.你刚才这么做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给哪些人带来了不便?
4.说出两种能代替你刚才行为的正确做法
在梳理错误记录的过程中,孩子跟父母一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并且想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法。
3、跟孩子建立好的界限感
跟孩子建立好的界限感,主要目的是防止父母手伸太长,对孩子加以控制。界限感就是让父母搞清楚什么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的事情,什么是需要我们给予指导才能完成的事情,什么是完全需要我们来帮忙完成的事情。当我们心里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后,就能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我们登场,什么时候需要我们退场。
父母总是抑制不住的想要冲出去帮孩子解决掉一切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好的界限感。比如上述新闻中,因为孩子为玩具发生争执,而大打出手的两位妈妈,就没有认识到,当孩子的冲突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时,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只是旁观,因为很有可能孩子在争执的过程中,就找到了解决方案。只有当争执上升到动手时,这个时候才需要父母介入。
结语:作为家长的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放手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拒绝做“直升机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