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奥陶纪开始,一部分植物告别海水和半咸水,努力登上了陆地。到了志留纪,植物开始大规模登陆,从此地球表面不再是单一的红褐色,先是有了绿意,随后,慢慢地郁郁葱葱起来。
继植物登陆后,昆虫也开始在陆地上爬行,到了石炭纪晚期,昆虫创造了后来被称为“昆虫时代”的繁盛景象。
到了白垩纪,带羽毛的恐龙开始活跃在地球上。这能说明什么?这说明了在蓝天上自由翱翔的鸟类,是从白垩纪开始迈出进化第一步的。
如上所述,都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距今都超过了4亿年。
当昆虫在草丛间鸣叫时,当绿树红花拿出最美的姿态点缀大地时,当鸟儿终于脱离了地心引力肆意飞翔时,迎来懂得欣赏红花绿叶、聆听虫鸣、仰望飞鸟的人类,地球还要耐心地等待很多很多年。最接近现在人的智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1万年前,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当人类在地球上直立行走时,植物、昆虫以及飞鸟已经蔚为大观。
人类蓦然遇见植物、昆虫和飞鸟时,他们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古人的心事今人猜不到,不过,等到人类学会用文字用绘画记录他们眼中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以及他们听到的秋虫的呢喃后,今人就能共情古人面对花鸟虫鱼时的喜悦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诗歌是无名氏创作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总共311首,所以,文学史又称《诗经》为《诗三百》。
虽说,《诗经》的编订者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只是一个传说,可我们依然愿意将今天还能读到《诗经》的幸运,归功于孔子。正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中有孔子这样敏锐的智者,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可能重温先民的文艺素养。
喜欢植物的,不会不知道一种叫车前草的野生植物。大概很少有人知道,车前草还有一个古雅的名字,芣苢。也许觉得“芣苢”二字陌生得高高在上,一首正好叫《芣苢》的诗,也就劝退了不少阅读者。然而,当我们越过一点点文字障碍走进被选入《诗经》的这首《芣苢》后,一定会觉得《诗经》中的那些短小的篇章,其实不难: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一眼望去,那几处文言,真叫我们不明所以呀。来,读一读古典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的译文,我们会发现,这首貌似很难的《芣苢》写得平易近人,还将妇女们欢快的劳动场景,记录得声情并茂: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将译文与原诗对应起来——原来,我们只要掌握了原诗中的几个关键词,《芣苢》就不难了。
其实,《诗经》中的一些短章,都像《芣苢》一样。 如借一种小虫慨叹生命短暂的《蜉蝣》,如借一种小鸟抒发思念之情的《关雎》……它们也要求我们像领会《芣苢》一样,稍稍跳跃一下越过一点点文字障碍后,我们就能顶开《诗经》这扇窗了。
或曰,为什么要顶开《诗经》这扇窗?《诗经》诞生后的2000多年里,写大河再宽一条小船就能渡过的诗句不少,哪一首比得过“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它就来自《诗经·河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