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交友能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在《教养的迷思》这本书中就说到社会关系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人的烦恼很多时候都来自与他人的关系中,这可能会延续人的一生,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如果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不合群,没有朋友,或不善于与人交往,即使有朋友但也很容易起冲突,那是因为孩子无法和周围人很好地共情。
想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先说一条原则,就是要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先来看看父母自己的问题。
平时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为孩子们树立榜样,示范自己是如何和别人交往的。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多,孩子和好朋友之间的交往也同样经常起冲突。
所以,想要让孩子多交朋友、融入群体,需要家长先来照一照镜子,看一下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请你先思考这三个问题:
第一,平时你和孩子的交往方式是不是很随意,宠爱起来百依百顺,一旦孩子没有按照你心里的标准去实现,你就会不耐烦,开始对他责备,甚至吼叫?
第二,你是如何与同事相处的?遇到在职场中不太顺心的事,会在家里猜忌和某些同事之间的矛盾吗?
第三,你交往的朋友类型是单一的,还是比较多元,什么样的朋友都有?平时你更愿意宅在家里打打游戏、看看电视,还是会有意识地去维护好朋友的关系?
也许这些问题你没怎么花时间去思考过,但你的行为,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了孩子的“学习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孩子身上出现的不合群问题正是受了家长的影响,所以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那么重点来了,下面五个技巧,你不仅可以用来帮孩子作改变,也可以用来审视自己,作出调整。
很多家长在不轻易间容易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出自己孩子不如别人的方面,然后让孩子向人家学习。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教导方式,但家长没有意识到的是,这其实很挫伤孩子自尊心,它会让孩子害怕与人交往,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总是不如别人。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比较相同点,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共同点。当孩子认为他人与自己相似的时候,就会产生同理心,也会非常友好地建立起人际关系。
孩子直到12、13岁,也就是上初中之前,都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理性思维,因此指望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自己的目标、自我驱动,是完全不现实的。
卢梭的《爱弥儿》一书,被看成是西方教育著作经典中的经典。卢梭讲,不同年龄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这一点经过几百年的实践是完全证实了的。基础教育对于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很重要,只是对不同年龄孩子的教法不同。对于年纪很小的人来讲,要更多地进行感官上的教育而不是理性上的教育。
孩子只有到了12岁以后,抽象思维能力才会迅速增加,会慢慢理解基础知识的用途,并因此产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动力。从这时开始,根据少年成熟的速度,可以慢慢加码,增加他学习的难度和强度。一部分孩子会变成自驱型的学生,但是大部分还做不到。
但我们也不要太焦虑,有些人开窍较晚,要到高中,有些人则是到了大学之后。当然也有人一辈子不开窍(很多老人的纠纷往往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强求。我自己也是到了30岁以后才开始有所开窍的,才开始看书学习,不断去完善自我,之前我就是一个超级学渣,大学更是没上过,高中时候就被迫开始打工给自己交学费,经历了许多。所以开窍的早晚真的不一样,总需要一个契机,可能是某人的一句话,可能是一次挫折,也可能是一次超级体验……
最后我想说,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明白,教孩子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只看到孩子的成绩和不足的地方,当你看得书越多就越能想明白许多事,也就不容易被社会的普遍观点影响,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坚持难而正确的事。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祝大家一切顺遂,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