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曾在2023年8月湖北江江资福寺公微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兰月如心”D1
2024年7月1日【建党节】甲辰龙年五月二十六星期一 大雨
生命中的喜悦
世间万物并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美与不美,若以缘起因果的正见关照,则世间一切无论檀香粪秽皆可有益于我。诸欲获得永恒安乐者应恒时以此正见断恶行善,珍视自他一切众生的善根福德,真实随喜,善念相随,如此同愿同行,必然心生欢喜,生命圆满。
一、有是非对错吗
我是一名八零后,一个十岁孩子的母亲,我的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陪读教子。从记事起,爷爷便会慈爱地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耐心地为我们讲街坊四邻哪个人是“好人”,哪个人的心里“坏的很”,用他吃过的亏,走过的弯路引导我们不要和“坏心眼儿”的人交朋友。爷爷喜欢看《增广贤文》,里面有一句名言:“知恩报恩世间少,反面无情世间多”,“知善恶,辨好坏”,这是爷爷小时候教戒孙辈们的处世之道。
在爷爷的言传身教下,我在青少年时代便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世间存在两个世界,一个是好人的世界,一个恶人的世界;一个是对我好的,一个是对我不好的;对我好的应该交往,因为可以让我快乐,对我不好的则应该疏远,因为会让我痛苦。相应地,和同窗好友的相处模式就是:你若对我好,我便对你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是我青年时代的座右铭。
后来我的小孩出生了,爷爷小时候的谆谆教导仍然历历在目,我依循着爷爷的教导经营家庭和教育子女,但我慢慢地发现,孩子的性格似乎有些冷漠、执拗、挑剔。这令我极为不安,于是求其原因。反思之后发现,源头在我,因为我看世界的态度从来都是被动的,我的行为模式就是:如果别人如何如何,那么我就如何如何。显然,这是一种消极应对的外境驱动模式,没有以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外境的主动性,而只是在对外境进行简单价值评判的基础上或取或舍。所以,我总是根据别人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以至于在我原有的价值体系里,快乐都是别人给予的,自己并没有自主的权力。
二、你心中的善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世间,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地以好或不好进行标记的世界。比如,人们为什么喜欢旅游呢?因为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美。万物复苏的春天,生机勃勃的夏天,果实累累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大自然呈现出的四季之美,大江大河呈现出的波澜壮阔,奇花异草呈现出的精雕细琢,如果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会忍不住欢喜和赞叹。现代社会四通八达的交通,风格迥异的各式建筑,各种发达的新兴科技,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各族人民,如果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也会发自内心地欢喜和赞叹。
我们会漠视身边的天地之大美,社会之文明,其实是被眼前的这些人、这些事给障蔽了。如果打开心扉,我们就会发现,原来世界上每样东西都具有它独特的美,毫不起眼的小草诠释着生命的顽强,突然生起的烦躁诠释着诸行的无常,小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诠释着因果的奇妙,夜深人静的城乡诠释着世间寂静的回归 如此世间,如此心境,何处不美?在美的环绕之下,自然而然内心充满欢喜!
世间本来就是如此的寂静、鲜活,是我们强行为之贴上了美与不美,好与不好的标签,以至于迷失自我,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割裂的世界中。若我们不知其因由,我行我素,不知修复内心的伤痕,不知消除妄心的随意雕琢,我等又岂能欣赏这世间之美?毕竟,看懂了才知道她的美。
三、你对了,你的世界就对了
人心对世界万物的评判来自他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由见解决定。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自我设立的价值观评价他人的贤劣,比如说“他有没有钱”,“她是不是长得很好看”,而对“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些传统社会所珍视的品质反而不看重。
然而,从有情的真实需要来说,每一个人都希望离苦得乐,如果有一种价值观能让人离苦得乐,那这种价值观就值得信仰和坚持。那么,什么样的价值观才符合这样的要求呢?行善断恶。为什么?因为在众说纷纭的世间界,“善业感召幸福,恶业感召痛苦”的缘起因果观最具合理性。
因果道理看似简单,实际行持则不易,比如,我们很多人仅仅依照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就进行简单的“因果”取舍,从而令“他人的错误致使我犯错”这样的虚假因果模式代代相传,由此也直接引发了我们对世间的割裂认知。如果我们内心笃定“善恶有报”、“自作自受、他作不受”的因果规律是真理,那么我们就会保护好自己,守住自己的善根,他人善待而不起慢心,他人嫌恶而不起恶意,内心守住因果法则的底线,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影响。
“知善恶,辨好坏”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也是我们行持善法,获得福德善果的最大倚仗。除此之外,其他的价值观并不值得追随。所以,家境贫穷、长相普通都不重要,只要你能行持善法,就值得欢喜。即使你今生财富圆满,居住在高级海景别墅,出行乘坐私人飞机,但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也没有什么可高兴的。神志清明、三门自在,常常有机会行持善法,就是最大的福。若懂得此理,我们便不必自惭形秽,也不必向外攀求任何名声和财富,只要我们坚守内心的善,不违因果如理取舍,就必然会发现,世界不会因我的好恶而分成两半,而会在缘起因果的约束下齐步前行,无有丝毫紊乱。这样的人生自然通透。
四、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会给他人撑伞
不被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懂得只有善根和安乐才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并在内心深处发愿为了所有和我一样的有情都能离苦得乐而行持善法,这样的发心是我们今生来世幸福安乐的根源。面对具足福报之人,若能真心实意地欣赏或随喜他人的善根和安乐,并真诚为之祝福,我们就会富甲天下,并因内心满足而充满喜悦。如果别人超过了我,我随喜他祝贺他,因为他有更好的善根和安乐,是我学习的榜样;如果他和我水平相当,那我便和他同行,因为我们在行持善法和获得安乐上面是惺惺相惜的伙伴;如果我已经超过了他人,就善意地给予帮助,希望他也能得到我的安乐,因为他行走的路正是我走过的。
嫉妒烦恼是喜心的天敌。倘若我们对他人产生了不可抑制的嫉妒心,那么紧张和抑郁的情绪便会一直伴随着,令心不得自在。依照因果规律,他人具有超胜功德是他人种植善因之果,对他人生起嫉妒烦恼能不能把他的福报转移到我身上呢?不可能。譬如说,同一位老师上课,努力学习的孩子考了100分,不用功的孩子考了60分,是成绩好的同学抢走了成绩差的同学的100分吗?显然不是,因为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自己学习的结果,与他人无关,每个学生都有获得100分的潜力,互不冲突。所以,我们不仅不能嫉妒他人的好,还应该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善根和安乐真诚地欢喜和赞叹。这样的随喜之心涵藏着对生命的慈悲和爱护,由此善心所感,我们也会受到他人的爱戴,这就是人常说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所以,我们应该以通晓因果的正见关照周围的一切,慈爱一切,破除不讲因果唯求自利的嫉妒烦恼,随喜自他所造一切善根福德,如此必然能够从狭隘的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内心充满安乐。
五、同一个地球,同一个愿望
不管什么人,都向往温暖、光明、幸福的生活,谁都不喜欢难过、痛苦,不论黑人白人,男人女人,也不论幼儿还是老人,都愿意生活中充满欢声笑语、美满幸福,这是全人类乃至所有生命共通的价值取向。而要获得这种幸福,也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就像想要快速抵达楼顶需要借助电梯一样。
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人认为努力赚钱就可以获得幸福,有人认为努力读书就可以获得幸福……,但这都是不一定的。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对至善的追求,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追求真理的心,一颗善良正直的心,一颗美好、有爱的心,我们就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一步一步趋向光明。古语说“德不孤,必有邻”,崇尚德行,愿意提升自己品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必然会有志同道合者与他相伴。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的方法、不违逆不动摇,一定会在今后的生命中收获更多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