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某项专长“并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决定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锻炼获得的”。或者像他的前辈比奈所认为的,一开始聪明的人不一定到最后还是最聪明的。
当你有时间提升自己的时候,为什么要浪费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去证明自己的杰出?为什么要掩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改变它们?为什么要找那些只能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可以促进你成长的人作为自己的朋友和搭档?为什么要去找那些自己屡试不爽的事,而不是去选择一些可以提高自己的事来做呢?即使是(或特别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这种思维模式,让人们在人生遭遇重大挑战的时刻,依然可以茁壮成长。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给自己贴上标签,或对自己失去信心。即使他们感到沮丧,他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这个风险,直面挑战,继续为此奋斗。
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就像《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失败从一种行为(我失败了)转变为一种身份(我是一个失败者),这对那些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来说尤其如此。
浇灌这些天赋的是不断的、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限制人的成就。它让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干扰信息,让人们不屑于努力,毁掉学习策略,也会让其他人变成审判者而非我们的同伴。无论我们是谈论达尔文还是普通的大学生,想达成重要成就都需要明确的关注点、全身心的努力、无穷无尽的策略,还有学习中的同伴。这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给予人们的,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人们发展能力并结出丰硕果实的原因。
秉性、决心和冠军思维这些品质成就了杰出的运动员,同时,它们也来源于成长型思维模式,其核心在于自我发展、自我激励和责任感。
当公司的老板控制欲极强并热衷于虐待员工时,他们便将公司的所有人放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中。这就意味着每个人都不会去关心学习、成长以及推动公司发展,而会去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起初是老板担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但最终会导致全公司都开始担心。在这样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弥漫的公司中,勇气和创新是无法存活的。
真正的自信是“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不管他们来自何方”。真正的自信并非来源于一个头衔、一身昂贵的西装、一辆名车或者一系列收购案。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你的思维模式:你已经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两组人在研究开始时实力相当。但随着时间推移,成长型思维模式小组的表现明显超过了固定型思维模式小组,而且工作的时间越长,两组之间的差异就越大。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样,这些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从自己的错误以及反馈中获得的收益比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多。但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工作组展现出的不同运作方式。
在成长型思维模式小组中,成员们在讨论管理决策时更常见的是阐述自己诚实的想法,并且会公开表示他们的反对意见。每个人都是这个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但在固定思维模式小组中——由于过分关注谁更聪明,谁更愚蠢,或者过分担心自己的方案被否决——这种公开、有效的讨论并没有出现。相反,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像是群体思维。
要将公司创造为一个会对能力发展进行奖励的企业——之后自然会有领导者出现。
当我们遇到有杰出社交能力的人的时候,我们并不认为他们是有天赋的。我们认为他们很酷、很有魅力。
对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也许一开始时两个人会有那种天雷勾动地火的感觉,但他们并不期待奇迹。他们相信,健康长久的两性关系需要双方的努力,需要双方对彼此不可避免的差异进行磨合。
不努力的两性关系是难逃一死的,是不健康的。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中,我需要责备他人,需要沉溺在痛苦中,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感到自己更正确,更有权力,觉得错不在我。但成长型思维模式让我放弃责备他人,让我能够继续前行。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给了我一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