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听说养女不如养儿的典范是前院家的事。
当年前院老娘病危,女儿没露面,老娘下葬,女儿未露面,至今二十年,这个女儿像消失了一样一直没露面。
这个女儿是隔壁乡的,一家都是商品粮,省城有工厂,镇上有门面房,有门市部,老家有自己的果园,县城省城都有大平层。
据说是因为一个毛毯。
那年,前院的儿子结婚,姑姐添了个毛毯,这毛毯上有个洞,嫂子认为这是小姑子家门市部卖不了的破毛毯拿来给侄子结婚添箱,心里就不乐。几年后,姑姐的儿子结婚,这个有洞的毛毯又回去了。
一个毛毯结了怨,从此,两家没了来往。这个姑姐就连亲妈下葬都没再出现。
又有一例:
村西有一家两口子三个孩子,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小,两个女儿聪明伶俐。重男轻女思想的老人让两个女儿学习好时放弃了学业。儿子愚钝一点儿,没啥成就,但是儿子的女儿学习特好,都说继承了姑姑的聪明,考学直接省城某厅上班。
两口子中老头儿先走一步,入葬后一七二七三七一直五七,女儿也没去给老人烧纸祭奠。弟弟打电话:“姐,你们不来给咱爹烧纸送个钱?”
“家里恁多纸,你们想烧多少不成烧多少了!”两个姐回答干脆。
两年的光景,老太太病入膏肓,有知情人说眉头上的纹(皱纹)都平了,知道大限将至,打电话告知两个姐姐。一个姐姐在一百多里外的地方打工回不来。另一个在县城,三十公里的路,姐姐回复:“啥时穿上衣服了(死后的人在没凉透前穿体面)再给我说。”
老头儿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被两个女儿不待见还不冤屈,这老太太可亏了,据说她觉得亏欠两个女儿,心里满眼都是女儿外孙,依然临死没看到两个女儿一眼。
其实我家也有这样的事。孩子爷爷有个姐,嫁给了我们家后邻,几十年是仇人(不相往来),这个姑姐离世的那一天,他的两个儿子想到了前院就是亲舅也就是老娘的娘家,老娘下葬时娘家人得去送葬。至此,两家才开始往来。
老人常言:嫁出去的妞就是泼出去的水。“这妞真不如儿”,大家在总结之余言不由心,转眼,当看到自己妞,还是满眼是光,骨肉之情溢于言表。
这世间事,至亲也躲不过利益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