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民立命
这八位文学大家无一不是仕途坎坷,经历过宦海沉浮。尤其是他们自幼便立志要在官场作出一份功绩,在面临贬谪之后,无疑是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大部分人选择将自己的失败归于不走运,然后心安理得的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或是无穷无尽的怨愤。然而这八位大家却不是这样,而将自己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寄托于古文之中,借由文字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不好的情绪释放之后,他们开始接受从朝廷重臣变为一介苦寒之地小官的落差,替这些贫苦的百姓改善环境。
例如,欧阳修作《醉翁亭记》,就是在被贬滁州后,兢兢业业治理当地,让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得亭中“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由这短短几句中,可看出当地百姓的生活状态还不错,至少都能温饱度日,甚至还有富余,不然也不能有这么多人同游醉翁亭。
再说说,苏东坡,可能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文学成就,但请不要忽略,他也有很多政绩。两度被贬杭州,但他依旧关心民生,发现河道内淤塞严重,便召集下属,想办法解决河道堵塞问题,然后在上面造了一座堰闸,使得当地百姓不必受淤塞之苦。后来杭州经历蝗灾,灾后疫情频发,也是他在想办法为百姓周转钱粮,甚至将好友的药方公布,用以解救百姓。即便后来他被贬海南,没有任何职权,但他开始在当地大兴教育,并且培养出了当地的第一位举人。
正如在张载的横渠四句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可谓道出了古代读书人的宏伟蓝图。
但很多读书人在入仕之后,只以为只有成为权臣,才能够实现宏图大业。
所以,大部分官员经贬谪之后,只会自怨自艾,写一些酸诗,发发牢骚。但是却忘了,即便被贬,他还是一个官员,而非布衣,可以用自己的学识创造出更好的环境。即便无官无职,他也有一肚子墨水,可以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摆脱愚昧,甚至让他们出仕。
这也是为生民立命。
虽千万人,吾往矣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在汉代盛行。
但东汉末年,由于战乱不断,很多士族的儒学信仰崩塌,他们开始抛弃儒学,转而拥抱佛家,道家等消极避世的思想。
再到唐时,佛教盛行,甚至皇帝要迎佛骨,所谓上行下效,平民百姓也开始信仰佛教。
而在这个时候,韩愈上谏,想要劝说皇帝打消迎佛骨的念头,然而,最终换来的结果是夕贬潮阳路八千。在路途中,年仅十二的女儿重病死亡。
宋朝建国几十年后,军费开支过大,而官员子女可蒙荫入仕,长此以往,宋朝财政系统不堪重负,国力开始衰微。
也不是没有人开展过变法,比如范仲淹支持的庆历新政,最终还是失败了。但这次变法却给王安石埋下了种子。
王安石在得到了神宗皇帝的信任之后,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开启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比如青苗法。然而变法到后期,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恩师的不赞同,好友的反对等等,更致命的打击是,因为一次天灾,神宗皇帝也开始对他失去了信任,不愿意支持变法,王安石被贬谪,至此变法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身取义。正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存在,即便中华民族多次遭遇危机,最终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例如,清末四公子开展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力求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清王朝,最终洋务运动破产。后来谭嗣同等人又开展了戊戌变法,然而这也不是改变当时清政府现状的药方,最终失败。但当时谭嗣同原本有机会逃到国外,再图其他。但他说了一段话,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者,中国的变法就从我的流血开始。最终选择英勇就义。也正是有了无数个这样的人,前仆后继地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寻找药方,最终,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