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美女是一家大型亲子书店的老板,有情怀,有眼光,经营有方,生意做得好。她在育儿方面也是颇有心得,常常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和亲测有效的方法。
前几年,C曾带孩子到G国游学。
那是好几家人一起去的,团组里的小孩,大都是男孩子,且几乎都在幼儿园阶段。他们所到之处,常被投诉,不过是因为小孩子活泼好动爱探索的天性。
有一次,妈妈们正在外面购物,突然接到爸爸们打来的电话,语气中透着紧张担心:完蛋了,孩子们把酒店的玻璃茶几、茶具弄碎了,怎么办啊?你们快回来看看吧!
妈妈们立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急往回赶,心想真是糟糕,这回麻烦了。
可半路上,居然就接到了“警报解除”的电话:没事了,你们可以继续慢慢逛街,不用现在往回赶了。
妈妈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了。
原来,事情发生后,爸爸们赶紧打电话给前台说明情况,心里已经做好了照价赔偿、赔礼道歉的准备了。
没料到,酒店经理来看后,第一反应是跟惊魂未定的大人孩子道歉,说他们不该在有小孩子的房间里放置玻璃制品,以致对孩子、大人造成惊吓和困扰,这是他们的工作失误。
酒店经理马上请人仔细清理了现场,但为了防止有不易发现的细小玻璃渣对孩子们造成二次伤害,他们还专门更换了房间的地毯。
这件事,至今让C记忆犹新。
她说,那次她才知道,对孩子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那样,更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从理念、想法上到实际行动中,都切实体现“尊重”二字。
对孩子教育来说,大人们防患于未然,事先提供安全的、适合的环境,才是真正的尊重;而不是置他们于不恰当的情境下,明明知道会出问题但不作为,等出了问题再去呵斥、苛责,甚至惩罚,并且还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认为那是孩子的问题。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流行了很多年的词:“叛逆期”。
所谓的“叛逆期”,大概指的是这么一个时期:小孩子不听大人的话,大人让往东,小孩子偏往西;大人让打狗,小孩子却去撵鸡。
最早说起“叛逆期”,基本上都是说青春期的孩子才会有这样的表现。
可如今的情形来看,很多父母认为,这个“叛逆期”,大概不止一个,两三岁时就会出现第一个,等到青春期时还有第二个。
请注意,这都是“父母认为”,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对孩子行为的解读、贴标签。
如果从孩子的立场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两三岁时,小孩子的“自我”开始萌生,渐渐学着会用自称,紧接着会慢慢把自称从“宝宝”换成“我”。
千万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确立“自我”的开始。
青春期里,孩子的“自我”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他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大人让他做的事情——特别是如果这二者完全不一致甚至背道而驰的时候——来宣示自己对“自我”的掌控,以及对生活的掌控。
试想,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任何事情做决定,那这个人还是完整的、心智健全的“人”么?
这么看,“叛逆期”不过是大人欺负小孩子的说法和做法的叠加。
因为“叛逆”这个词,本来就是“背叛”和“忤逆”的缩略,它是建立在“大人就是权威”、“父母就是对的”这样的底层认知基础上的。
孩子之所以“叛逆”,无非是大人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没有意识到要尊重孩子本身,习惯性地把自己的种种意志强加给孩子。
等到孩子有了明确的自我,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时,就会有大人和孩子间的激烈冲突,就倚老卖老地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极力想去“纠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缺乏理念上和实际生活中的尊重,却想要控制一个正在成长中高举“自我”的“人”,本身就是痴人说梦,还故意给贴上“叛逆”的标签,这不是言之凿凿的欺负人,是什么?
“吃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的大人们,大概真的要改改“叛逆期”这种说法和认知了。
否则,这些大人自己将来的日子有多难过,恐怕就只有自己知道了。并且,那还是自己事先给自己挖的坑,怨不得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