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书是日本作家今井睦美的《深度学习》,我是冲着封面上“彻底解决你的知识焦虑”这句话而看的这本书,收获的却是一种全新和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用学习母语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
一 图示
这里先要说明一个叫做“图示”的概念。“图示”分为两种,一种是“背景图示”,一种是“故事图示”。
什么“背景图示”呢?
用电影来举例,如果在电影的一开场,有一群身穿黑衣的人聚在一起,大家面色凝重,还有的人在哭泣。那么,即使没有人明确地说出来,也没有旁白解说,我们也能毫无障碍地理解这一幕是一场葬礼。这是因为我们原本就了解“葬礼”这一个事物。
如果缺乏“背景图示”会怎么样呢?我们在观看一些国外电影时,经常会跟不上情节的发展,原因之一是没有国外文化圈,或者电影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导致无法仅通过看电影场景脑补背后隐藏的背景知识。就像如果你不知道美国历史上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就看不懂《绿皮书》中钢琴家的自尊和隐忍。
什么“故事图示”呢?
意思就是我们在听到一个故事的时候,脑子里会产生很多画面,或者如果我们看到了画面,再去听故事,就能更快理解并记住更多的内容。这也是现在视觉笔记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同样以电影来举例,为什么同样一部电影,有的人感触很深?能从电影中多角度解读出很多信息;有的人会觉得看不懂?就在于是否已经有“故事图示”。比如有过失恋经历的人,看失恋系列的电影就会回想起过往的种种,很有感触,而没有经历过失恋的人,可能看这部电影就无感了。
了解了“图示”的概念之后,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新的知识吧!
二 学习母语的5个步骤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母语的达人,我们很自然的用母语交流、学习和思考。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既没有教材,也没有词典,只能通过听别人讲话以及周围大人的聊天作为材料,自己去学习这门语言。从几乎一个单词都不认识,到2-3岁的时候,就能说话、讲故事、掌握知识。那小孩是如何去学习和掌握自己母语的呢?
1.韵律
当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在母体中,胎儿虽然不能听到每一次细微的声响,但可以听到母语的节拍、声音的强弱和声音的高低,从而学习母语的韵律模式。每一种语言的韵律模式是不一样的,就像即使我们完全听不懂一门语言,却能够凭感觉判断出它是汉语、是法语,还是意大利语。严格来讲,婴儿从天生就能掌握自己母语的韵律的相关知识。
拓展应用:我们天生具备学习力,以及对信息的敏感度。
2.音节
到了婴儿时期,就可以区别出不同的音节了。比如我们汉语中的声母和韵母,平舌音和翘舌音,能够区分s和sh,就能分辨出四和十这两个数量词。
不管是哪一种语言,婴儿在6-8个月大的时候,都能够根据韵律和音节的发音来做物理区分。但在这之后,因为婴儿要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母语的上,所以他们会舍弃对去其他语言和信息的学习,从而能提高母语的学习效率,达到熟练的程度。
拓展应用:我们在学习新的语言或知识的时候,面对繁多的信息,需要舍弃一些,聚焦在某一个方面,以达到熟练的程度。
3.字词
小孩到了1岁的时候,就开始要学习字和词语了,很多人认为小孩是通过大人的讲授或者是通过模仿大人来学习词语的意思。实际上,小孩子都是自学的。
对于听到的单词,小孩会根据自己的臆想来确定这个词的意思、所指代的对象和应用范围。比如说,如果你指着一只蓝色的陶瓷杯子,告诉小孩这是“杯子”。那小孩听了之后就会用“杯子”这个词来描述具有相同形状的物体,小孩会认为一个圆柱体,有一个半圆形把手的很硬的物体,它就是杯子。
即便是颜色,材料尺寸有一点点不同,他也能分辨出来。对于形状不同的蓝色物体(比如一个蓝色的小汽车模型),或者是陶瓷制品(比如一个陶瓷的盘子),他就不会用“杯子”这个词来描述。也就是说,在小孩的内心存在着一种能够将自己听到的词语与特定物体结合起来的形态规则。
小孩是如何学习形态规则的呢?
其实,在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小孩总会发生一些有趣的错误。比如冬天,大人指着窗外的积雪告诉小孩:这是“雪”。当小孩听了之后,当他看到地板上掉的白色毛巾,或者是洒落在地板上的牛奶,他也会认为这是“雪”。他可能会认为地上所有的白色的东西都是“雪”。也就是说,当小孩把一个词语与某一个事物联系起来之后,就会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周围那些形态、颜色、手感等方面与该事物相似的所有事物。
这就是小孩为一个词语创造了学习图示,小孩能通过听到的单词,发现隐藏的规则,创造出学习单词的图示,并且将这个图示应用在其他相似的事物上,去学习新的事物。
拓展应用:在碎片学习时,能不能通过新学的一个概念,创造出自己的思考模型呢?然后用自创的模型去实践,找到事物共同的逻辑呢?
4.知识系统
仅仅知道每个字词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字词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知识系统。
不同的单词一定含义不同,一个单词可能有多重含义。
想像一下你现在是3岁的小孩,看到了一只猫,妈妈对你说:“看,这只Hello Kitty真可爱。”你一定会想:这个动物怎么看都是猫,为什么妈妈会说它是Hello Kitty呢?接下来你就会反复的思考。是不是头很大、白色和粉色的猫就叫Hello Kitty呢?或是说,Hello Kitty是自己不知道的某一种新的动物呢?这就是你在对比自己知道“猫”的这个词来推测妈妈口中的“Hello Kitty”的含义。
在新的词语与熟悉的词语之间建立起联系。
比如小孩知道“香蕉”和“苹果”的意思,但当他接触“水果”这个词的时候,他就必须要弄清楚“香蕉”和“水果”,“苹果”和“水果”之间的关系。
修正已知单词的含义。
小孩的推论不一定总是正确的,比如小孩在一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会把所有的圆形的、立体的物品都称为“球”,“乒乓球”“足球”“鸡蛋”,但当他们认识到了“食物”或更多其他的词之后,他们就会想“把鸡蛋这个东西成为球,好像不太合适,从而去修正了自己之前所认为的。求的使用范围。
拓展应用:语言学习或其他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整体的系统,需要自己看到其中的奥秘,找到拓展知识的方法,一边探索一边创造一边综合。
5.创造新知
活知识
我们往往会把“知识”和“事实”混为一谈,很多人认为知识就等于事实,我们的应试教育也是通过考试来测验你记住了多少的事实,比如XX战争在XX年爆发等。
但实际上,事实不是知识,学会了某个知识,并能够与其它知识相结合,孕育出新的知识,这样才是“活知识”。
克服错误图示
图式是由人创造的,它反映出了人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方式,所以我们在创造的过程中就会有建立错误图示的可能。我们想要学习更多科学的知识或者语言等,并实现熟练运用。重要的不是避免建立错误的图式,而是要修正错误的认知,也就是修正错误的图示。而克服图示需要自己亲身经历了与自己的理论相矛盾的现象,才会认识到自己臆想的理论确实有不正确的地方。
我之前去贵州旅游的时候,当地特产一种黑色糯米,非常香糯好吃,一起的朋友怎么都不肯相信那是真正的糯米的颜色,觉得添加了染料而不敢吃。在他的认知里,糯米应该都是白色的,直到他见到了没有生糯米,本来的颜色就是黑色的,才终于愿意多吃几口。
拓展应用:相对于通过网络就能搜索到的“死知识”,我们要关注能产生新知识的“活知识”,才能让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三 母语学习教会我们什么?
关注活知识
要把新知识与现有的认知结合,能创造出无限的新知识。想要深度学习,想要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就要关注活知识。
拓展知识运用范围
你可以把知识用小,深度钻研某一个领域;也可以把知识用大,学习事物底层规律,比如把学习母语的过程用在学习任何新的知识上。
熟练带来创造
当你的注意力不再放在对新知识的理解上,而是能注意到知识的细微差别,以及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就能带来创造。
学习,常常伴随着动态的知识系统变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种创造知识的方式,才是自主学习的原始意义。
谢谢你看到了这里!对于母语学习法,你想到了什么拓展应用呢?
我是和你一起阅读一起成长的易贝,我们下次分享见!
附:No.9 分享火箭图《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