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父母1995年就离乡进城生活,此后我也便很少回农村老家。不是我不爱满山秃遍的乡村,客观理由是我确实不太喜欢睡土炕。2019年的夏天,六叔一家从西安过来,需要我陪他们去老家祭祖,既不想慢待六叔,更不想慢待九泉之下的先人,就去了。期间只待了短短两天,但印象却大不一样。
中国人这些年修马路的速度、长度、宽度、密度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从县城到我们村的路刚刚升级改造过,马路取直加宽,原先一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半小时就到了。进了村子,竟恍恍惚惚是不是真的到了,我家老宅也找不着,问旁边的村里人——也是“相见不相识”——才知道怎么走。
老宅借给五叔五婶老两口住,和周围人家比,房子有些矮小、陈旧、简单。门前园子里的苹果树依然是老品种,长得有些寒碜,院后的梨树和枣树倚老不卖老,叶茂枝繁,犹似我小时候躺在树下看书时铺洒一地清凉的模样。
2
家族里的兄弟及侄辈们,听闻到消息的都来看我们,一起吃过午饭,便准备好东西祭祖上坟。
村子坐落在祖厉河的河谷地带,祖厉河是老家唯一的河流,河水不大,既不能饮用也不能浇地,自顾自地流向黄河,它是大海的孙子河,却比海水还咸涩。河谷并不宽,河的东西两边是山。爷爷奶奶的坟在东山脚下,先要爬坡到一个坪上,再往东南方向走一段距离。
上大学之前,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爷爷奶奶的坟上烧纸。那时候,与爷爷奶奶做邻居的人少,这次一看,周围一圈都是坟地。此地依山傍沟,阳光充足,据说风水好,村里作古的老人,一个个扎堆到这里抢着晒太阳。
指着那些新坟旧墓,他们说这是谁谁,那是谁谁,我能一个个想起他们苍桑的面孔、坚韧的眼神、负重的身体。由不得感叹:这里的黄土不埋人,埋下的是一生的辛苦!
爷爷奶奶的坟地原先是在农田里的,尽管是梯田,但每年都会种粮食,现在据说是十几年不种了。我们来去经过的那个坪,土地平整,有五六百亩,是除了河谷水浇地之外最好的旱地,现在全部弃耕荒芜,杂草丛生。山坡和山沟里原先生产队集体种的树,居然还零零星星长着一些。
3
回到家里,大家喝茶吃瓜,说的是农村的变化。
农村耕、种、收全部实现机械化,种地效率大幅提升,可土地却是越种越少,老家的地有三分之二是旱地,全部弃耕了。种地得不偿失,粮食种多了价格会更便宜,这个账农民算过。城里一根最便宜的雪糕可以换两个馒头。也许有一天,当人们渴望得到馒头而不是雪糕的时候,当人们清醒意识到钱不能吃进肚子里的时候,才会严肃地思考:谁来养活中国!
村里少了些曾经有过的牛哞羊咩、狗吠鸡叫、呼儿唤女的热闹。但房屋院落是越建越漂亮,大部分是红砖青瓦、窗明几净的新房子。走进院子看到车多:自行车、架子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部分人家还有小轿车。对比一下,五十年代农村宣传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美景,是时代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
村里通了自来水,即使不用自来水,水窖里都装有水泵,可以自动抽水。于是便建浴房,太阳能加热,使用很方便。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地带,降水量极少,在老家水贵如油,电影《老井》中人畜抢水喝的镜头和我小时经历过的一模一样,我上大学之前不知道什么是洗澡。曾经有人说西北农村人一辈子只洗三次澡,一次是刚生下,第二次是结婚时,第三次是将死前。这不是调侃,其实严格地说那也不算是洗澡,只是取盆热水擦洗身子而已。
让我倍感兴趣的,也正刚刚起步,农村的服务业正在以各种形式兴起。需要馒头、面条、鸡蛋什么的,打个电话会送货到家;要杀猪宰羊,一个电话就上门服务;操办婚庆丧事,也是专业化队伍、一条龙服务;还有专门出租农机器具等业务的。诸如此类的农户服务模式,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还产生了比较效益,应该加以扶持指导,对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改革,其意义将会是深远的。
变化最显著的是人。村里直接从事农田耕种的,60后是主力军,70后是武工队,80后算是游击队,90后不属于农村,他们既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而且大部分在外工作或打工。村里六十岁以上老人居多。老龄化引发养老难题,老人身边无人养老和子女不愿养老比较多见。堂兄告诉我,邻村近两年已有四五个老人因无人养老或子女虐待而自我了断生命。留在村里的年轻人,基本上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跑运输,做小买卖,日子过得比较逍遥,就是找媳妇困难。现在农村的姑娘除了在外上大学的,普遍都在城里打工,见识多了便不愿再回到农村,姑娘们的华丽转身,耽误了村里那些三十好几的小伙子们。
4
老龄化、低文化、人口少,治理弱,使得农村像一个空心大萝卜,外皮尚脆,心是空的,我努力嚼,也没嚼出萝卜甜辣香的味儿来。
老家会宁,在甘肃中部。1871年夏,左宗棠到甘肃平叛,取道会宁进驻安定城(今定西市),看到沿途土地贫瘠,民生凋敝,便写下了“凋耗殊常,陇中尤甚。弥望黄蒿孤城,人间阒(qù)寂……陇中苦瘠甲天下”的奏章。联合国也认定陇中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自古以来,这里十年九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我小时候也经历过半饥半饱的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变革最彻底。包产到户后,农民们血脉偾(fèn )张,玩命地种地,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一部分人也正体面地走向小康。但是要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农村,还有许多难题要破。乡村振兴,需要设计,需要政策,需要人才,需要投入,关键是需要激发出农民的内生动力,也许,还需要一次“小岗村”式的创新。
【文字之光专题】秉持“为好文找读者、为读者找好文”的价值理念,目前不接受投稿。
【金色梧桐】是其优选专题,欢迎投稿荐稿。
主编韩涵微语携全体编委人员恭候你带着优秀的文字找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