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黄州住什么房屋,为什么是“月色入户”而不是“月色入窗”

课堂上和同学们探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李钰葶同学讲解文意后,同学们开始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惑。

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诸如:为什么苏轼自称闲人?从哪里可以看出苏轼心境的“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该怎样赏析……都有同学进行了具体的解答。

当谈到对课文中“户”的理解,讨论变得热烈起来。

首先,“户”到底是指门,还是指窗。从教参、网络的资料来看,有人认为“户”指的是窗,有人认为“户”指的是门,而且都有理由。我大概给同学们讲了古语中“户”一般指的是门,在古代,双扇对开的门叫门,单扇的门就叫户。所以课文中的“户”应该是指门。

如果课文中的“户”指的是门,那就产生了新的问题:为什么“解衣欲睡”时躺到了床上才看到门缝的月光?不是应该在没躺下的时候就能看到窗户里照进来的月光吗?难道苏轼住的房子没有窗户?

还有同学提到,如果门缝都大到熊照进月光了,那苏轼住的是什么房屋?能简陋到露出那么大的门缝吗?

这些问题似乎超出了课堂教学的范围,但一想,如果这些问题弄明白了,对课文的理解肯定会有帮助。


1079年,也就是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其深层原因是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且方式过激惹怒了宋神宗),差点命丧黄泉。1080年,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给俸禄,不能离开居所,惨得很。刚开始只能借住在定惠院的僧舍里,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正是当时心情的写照。

三个多月后,弟弟苏轼辙护送苏轼的家眷到黄州,一家七口,是不方便继续住在僧舍的。于是搬到官府的公宅临皋亭。这本是一个废弃的驿站,早已破败不堪,哪里住得了人?但苏轼还是在这里住了两年多。直到元丰五年苏轼在东坡高冈上寻得了五十亩荒地,这里建了五间泥瓦农舍,在正屋门额上自题“东坡雪堂”四字,开始了艰难的自食其力的生活。

《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月夜漫步的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时苏轼已经住进了东坡雪堂。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道:“解衣欲睡”,那他应该不是在正屋,而是在自己的卧室。那么,苏轼的卧室有没有窗户呢?可能没有窗户。窗户的作用主要是采光和通风,所以一般正屋都会有窗,但卧室只是休息睡觉的地方,对采光要求不高,古代的民居,不少卧室都是不装窗户的。苏轼建雪堂时正是经济窘迫之时,本着能省就省的原则,不装窗户也是正常的。

当然,也不能绝对说苏轼的房间里没有窗户。毕竟先秦时期窗户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普通的窗户只是在墙上凿个洞,用草席或者兽皮之类的东西挡住窗口。唐宋时期才出现了纸糊窗。苏轼如果比较赶时髦,有可能会装上纸糊的窗户。在窗棂上糊着厚厚的纸,透光性自然也不会好。

由此看来,苏轼“解衣欲睡”之前,如果还舍得点上一盏油灯,他肯定看不到窗户透进来的月光;而在他“解衣欲睡”时,从门缝照进来的月光自然又比窗户透进的微光亮得多。在黑乎乎的小屋里,一下子看到明亮的月光从门缝里照进来,心情自然为之一振,在这样的情境下“欣然起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那么能从门缝透进月光,是不是说明苏轼的房屋过于简陋呢?也不能仅凭能照进月光就断定苏轼住的房屋非常简陋。苏轼的房屋很简陋这是事实,毕竟他当时处于被贬期间,连俸禄都没有,而他的雪堂也只是几间农舍而已。但门应该还是完好的吧,特别是卧室的门,不可能破烂到出现大洞。“月色入户”,其实也不难理解。古代的门,自然不像今天的门那样贴着地面,与门框贴合得严丝合缝。古代的造门技术和今天是没法相比的,往往门的下面会有门墩支撑门框,门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两个门墩之间会装上门槛。但不管怎么装,都会有缝隙的。有缝隙,就能照进月光。

看来要想把古文学好,还必须有一定的古代生活、文化知识,而通过语文学习进而探究、掌握古代文化知识,这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途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