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本月,我们结束了生物生态系统单元的学习。而本质上来讲,本单元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我们选择走进自然,在来到嵩山考察的过程中实践我们所学的知识,同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我们有了这次考察。
第一部分:嵩山生态系统
我们是沿着山路向上考察的,嵩山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而我们考察包括四个部分,嵩山的地质部分,植物,动物和水文特征。而所主要关注的是不同的植物之间的联系。
首先,我们发现了一个独立的小生态系统。是腐生生态系统,内部含有真菌,蜗牛,蘑菇,枯木和蜘蛛。在内部运转较为完整,真菌作为分解者存在,蘑菇和枯木是生产者,而蜗牛和蜘蛛作为消费者。
在地质的部分,嵩山分为太室山和少室山,这里的地势主要由五次造山运动形成,而在这过程中,经过了岩石抬升,有挤压作用,形成了这里独特的书页岩。而这里的岩石层理主要分为向斜和背斜两种,向斜的上层容易出现塌陷。
在植物的部分,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较为高大的树木,相对低矮的植物,和伏地的小植物,以及两个额外的水生植物。
从树木的角度,我们在刚进门的时候看到了香椿树,石榴树和旱柳。石榴树的叶片又小又厚,并且有除尘的作用。而旱柳比较耐旱。后来我们还看到了柏树,柏树中含有柏油,可以防止一些小型昆虫。而紧接着,我们还看到了银杏,银杏是裸子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分为雌树和雄树。然后在一片草地中,我们看到了欧洲云杉,楸树,和松树。欧洲云杉叶片圆润,长在高寒地区。楸树可以入药。松树的繁殖比较特别,种子会自动崩开。
总结来说,嵩山的树木更多的是裸子植物,而且更多比较耐旱。这可能包括原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也包括人种的。
而更为高大的树木为低矮的植物提供了生存环境,或许在这里,并不是遮天蔽日,但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凉爽潮湿的环境。使他们进化出现在的特点。比如较为低矮的侧柏,侧着长,无真正的花。而北葱和早熟禾也比较类似,长在高大的树木底下,而早熟禾和小麦是亲戚,大多被用为牧草。醋酱草更为低矮,繁殖量大,对阳光的需求也不大。婆婆纳是蓝色的,也同样是林荫植物。
第三种是低矮的草,在这里并没有详细的讲,但是在路上随处可以发现满地的小草。而这些小草也同样受前两类植物的影响,这些小草构造他们的生长环境,他们影响这些小草生存环境中的光照和潮湿程度。
第四种水生植物是我们在考察水文特征时发现的,白揦子是低矮的植物,而菖蒲可以保持含沙量。
在动物的板块中,我们主要发现了四种,分别是蚯蚓,蚜虫,人类和蜘蛛。蚯蚓起到了分解者和消费者的作用,而蜘蛛可以调节环境,而人类也同样作为消费者存在。
而水纹特征也较为明显,少林寺旁边的小河中主要有三种岩石,分别是变质岩,沉积岩和火成岩,沉积岩以花岗岩为主,而火成岩的种类和数量最多。这里的水从西南而来,汛期使水会变大,而泥沙也不阻挡通畅性,不过在冬天的时候会结冰,无法流动。
总结分析,嵩山的植物所吸收水源都是来自这条小溪的地下渗水。
这大概就是嵩山的生态系统。
第二部分:人造生态系统如何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
在嵩山,就是人造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并存。我们在考察的过程中既看到了人造生态系统又看到了自然生态系统。而我认为,相处是和谐的,而人类应该对两种生态系统的相处负责。
首先,人造生态系统所带给人类的是一种便捷,比如很多用来观赏,以及让这里的环境更加适合人类,完全取决于人类。而带给自然的只要不是一种破坏,就是合适的。但人造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是脆弱,因为不够丰富而且也不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而在我看,人类创造人工生态系统并不是错的。因为当人的理性发展之后,这是必然的产物,我们不能把进化后的人完全说成动物。但是,也正是因为人拥有理性,所以人要维持这两种生态系统的和谐,这是人的任务。
第三部分:由此给出的建议
而在我看来,嵩山本身的生态系统是不错的。但是,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我认为这中间面临着两个问题。
1.对人们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提醒不够到位,可以在中间做一些牌子,对人们更大的提醒。同时放置更多垃圾桶,让人们更容易做到保护生态系统。
2.定期对这里的植物进行维护和检查,同时花费更多的心思让人们在这里的体验更舒适,同时也不破坏生态系统。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让人们有更好的体验感。
这就是我在这一趟考察中所体会和领悟到的,而我认为这样的考察是亲近大自然的很好的方式,这样我又可以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又可以体验在自然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