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内心是否足够安全,从而允许他人独立于我而存在?我是否能允许他人成为他的真正自我,无论他诚实或奸诈,幼稚或成熟,悲观绝望或傲慢自大,我都能够给他生存的自由吗?也许我觉得他应该听从我的建议,保持对我的依赖状态,或照我的样子塑造他自己?Farson有一个有趣的小型研究,发现自我调节较差、不太胜任的咨询往往诱导当事人与他保持一致,而他的当事人也倾向于模仿他的样子来行事。作为明显的对照,自我调节较好而能力优异的咨询师能够耐心地与当事人通过多次晤谈进行互动,而不去干涉当事人发展独立自主的人格的自由。作为一名家长、管理者或咨询师,我个人乐意加入后者的行列。
这段话不由得让我想起“无差别心”,我们首先要学会百分百无条件地接纳和允许他人此时此刻最真实的样子,而不是带着居高临下“你不应该怎样”的批判或者“你应该怎样”的期望或要求,无论是孩子、学生、伴侣还是这世上任何我们想与之建立助益性关系的其他人。
真正的影响不是来自于单方面的迫使,而是来自于允许对方从真实情况作为实际起点。咨询师的工作就是通过这种无条件接纳来帮助来访者建立对自己的接纳,整合无法接受的那部分人格,从而完成精神分析的使命。人本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积极倾向,当这种内在接纳发生以后,来访者的这种内驱力就会被极大激发,从而人格的完整以及整个人生的改变就会发生。
用“人话”捋一遍就是,心理冲突来自于对自己某些部分不接纳(比如精分所说的可能起源于超我-superego),咨询师百分百允许和接纳以后(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有过这种待遇,因为父母也通常无法给予无条件的爱),来访者才开始跟自己和解,百分百接纳了自己真实的样子,整合了心灵深处的阴影部分,那么现在就有了动力去挖掘潜能绽放光彩了。
6、我是否能够让自己完全进入他人的情感和个人意义的世界,而且设身处地、见其所见?我是否能够完全进入他人的私人世界,丝毫都不想进行评价和判断?我是否能够做到十分敏感,在他的世界里行动自如而不会践踏在他看来非常珍贵的意义?我是否能够准确的意识并捕捉他的经验的意义,不仅是当事人已经明白意识到的,还有那些隐含不显示、朦胧隐晦甚至以为是混乱无序的经验的意义?我是否能够无限制地扩展我理解的范围?我发现,双方哪怕是一星半点的共情理解--捕捉其含混的个人意义的努力,一点也不高明、甚至笨拙的尝试也会对当事人有所帮助。当然毫无疑问,如果我能够清晰地阐发当事人经验中模糊不清的意义,那我对当事人的帮助会更加明显。
这段话完美诠释了“共情”的真实内涵,生活中每一个倾听者如若做到真正的共情,就会大力驱散世间阴霾,让坐在你对面这个黯然神伤的人获得如沐春风的慰藉啊。英文有一个短语叫做“in your shoes",要把自己放在对方的鞋子里,这就是“设身处地、见其所见”,共情的基础不是自己的价值观、经历和阅历(“如果我是你”是这个世界上最冰冷的回应之一),而是想象以对方所经历的一切、所面对的一切,ta如今的反应和表现、感受和经验会是怎样的?
在此基础上,对于咨询师、教练还有更高一层的要求,就是还要去捕捉当事人语无伦次或杂乱无序的表达里面释放的真实信号,“我听到你刚刚反复提到ABC,似乎你很重视它,能跟我多说说吗?”,这个时候我们对当事人的帮助就会更大。咨询师/教练带着觉知和高度的专注去捕捉当事人全部语言、非语言信息,所思所感,一举一动,并能够把直觉的洞见分享给对方,这真是世界上最美妙最激励人心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