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形声字。形旁为木,表示其本义与木有关。声旁为宰省声,表示其读音与“宰”相近,始见于《说文》小篆。本义指一种落叶乔木,即梓树;因古代多以梓木制作器具或用作雕版,故引申出木器、木工、印刷等义;又因古代家宅旁常栽种桑树或梓树,故用“桑梓”“梓里”等词表示故乡。
辰,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蛰虫在惊蛰时苏醒后蠢蠢欲动的样子,引申指震动;一说本义为蛤蜊制的农具。郭沫若认为星象与农事大有攸关,所以“辰”又指日、月、星的总称,还可以特指北辰或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也引申指日、月的交会点和日子等。
梓树的生命力与星辰的璀璨呼应,寓意着孩子如树木般茁壮成长,如星辰般闪耀人生。融合着“桑梓”的故乡情结与“良辰美景”的时光之美,寄托了对家庭传承与美好未来的期许。恰好,我们六二班里面,就有着一个小“梓辰”。
梓辰,个子低低的,语音中自带了憨厚老实的特点。让做一件事情,孩子从来没有推脱过,嫌累过,拿着东西就干。大概勤快,质朴也就成了这孩子名片。不知何故,脚踝处贴了包了纱布和绷带。新学期刚开始,便开始了自己的“伤员”模式,让人关心,令人心疼。
课间下雨,几个孩子跑出去玩。一个孩子踩水,溅在梓辰的绷带处。小孩生气,恼怒,不能追,只能干着急。没办法就过来找老师说明情况。遇到事情,找老师处理,怎么看都有一种遇到坏人找警察的可爱。拉着他,去处理,让孩子的情绪价值得到满足。既然发生了这种事,那咱们也那样踩回去,以牙换牙未必不是一种好方法。既让玩闹者付出代价,也让受害者获得心灵的安慰。有时候口头教育听的太多了,孩子也听皮了,作用反倒不大
班里新领了两个拖把,可是放在哪里舒服,美观,又不占地方?想来想去,还是买两个壁挂。可能是座位靠前,梓辰听到了老师与生活委员的交谈,然后就默默地记下。今天早上孩子带来了两个壁挂,说是自己妈妈在网上买的。拿着壁挂,在墙上粘贴。把拖把固定在上面,还真挺像那么一回事。这孩子,有心了。但是那费用,不能让孩子出,让孩子操心就够了,这钱就由班费补贴给他。
作为班级的一员,梓辰关心班级,把班级的需要,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他是我们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所以这件事需要孩子们了解,需要同学们铭记,需要孩子们学习和感谢。班级是我们的,是里面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心的。每一个人都付出真心,这个班级才会更加有温情,才会更加有温度。所以让艾米带领班级,让梓辰坐在讲桌前,让孩子听到班级对于梓辰及家长的感谢。既是一种仪式,一种认可,同样也是对于孩子的一种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