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你应该去看看《长安三万里》的,绝对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
“好看吗?”
“好看!”
类似的对话在上上周看完电影后,不断重复发生在我和朋友、同事的对话中。
七八月份的暑期档可谓是群英荟萃,《消失的她》打响了暑期档的第一枪,而上上周上映的黑马喜剧电影《芭比》的各种解析早已传遍全网。
所以,最初的最初,我选择《长安三万里》的理由仅仅是因为我支持国产动画电影,也相信国产动画电影的质量。毕竟从《功夫熊猫》开始,到后来的《哪吒》、《姜子牙》、《杨戬》,越来越多的国产电影走入人们的视野,凭借出色的视觉效果和喜剧向剧情设计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
但《长安三万里》却给了我太大的惊喜,甚至在我心中一战封神。
下面就来简单聊聊为什么我如此看好这部电影吧!
一、选题和切入点的胜利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太多奇人异事,太多值得说的事情。但如果将历史比作一幅长卷,那么唐宋必然是长卷上那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文人墨客,那些盛世伟业,时过境迁依旧流淌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读过历史的、不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唐宋,小时候,我们捧着语文课本,一字一句的跟着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大一些,我们拿着初中课本背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彼时,也许我们对这些诗词既不理解又没有兴趣,但无论如何,感谢九年制义务教育,或多或少的,那些优美的诗句,那些英姿勃发的文人墨客,终究还是在我们的记忆力留下了淡淡的墨痕。
只要存在过,那么回忆就会引起共鸣。
那可是李白!
另一个有趣的点在于故事的切入点。
从前看动画电影,故事情节经常从某一段回忆开始——漫天的大火,孩子的哭声……声音和影像的共同作用瞬间就能拉住观者的注意力。
而《长安三万里》则是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我们看到的不是长安盛世、歌舞升平的景象,而是大厦将倾、黑云压城的末路,年迈的老将军、风雪交加的夜晚,一段被缓缓道来的故事,将我从目睹历史结局那种近乎兔死狐悲的悲伤中带回到那个灯火通明的长安。
老套的倒序手法,成功的故事。
二、成功的群像故事
这是谁的故事?李白?高适?还是我们的长安?
电影中出现了太多人,高适的回忆带我们几乎走完了长安的一生,而那一生中有多少人啊——有暗中帮助高适舞枪伴奏的杂耍团团长;有船上倾城一舞的美丽胡姬;有古精怪灵的小杜甫;有空有一腔抱负却被束于女儿身的“斐公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个性鲜明,跃然纸上。
好的群像描写就是让观众的视野不仅仅集中于所谓的主角,而是在电影结束后,依旧能够想起每一个配角的脸,每一个配角的故事,而在被想起的瞬间,他们也不再是配角而成了那一段记忆中的主角,这才是成功的群像故事。
很荣幸我们能有机会,跟随着两位唐朝的大诗人,走过他们的年少青春,走过他们的垂暮之年,走过大唐由盛至衰的一生。
三、诚实地把悲剧说给你听
这是我最为推崇这部电影的原因。
从前的国产动画电影,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口味,大多数把故事写的圆满又美好,甚至会在原有历史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篡改,人们总是更喜欢喜剧,团圆之后的眼泪总会显得更加美好。
但人们很少讲述悲剧,因为要把一件原本人们就不怎么喜欢听的事说的好,甚至要把比让人开心的事说的更好,这真的很难。
可惜,纵观中华上下5000年历史,朝代的更替,即便繁华如唐宋,也难以逃脱盛极而衰的命运,这就是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是众所周知的事。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是一场悲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这一观点建立在事实基础上。
说到大诗人李白,人们总会想到他的洒脱狂放,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他这一生始终未能成就大业,年轻时因为出身无法参加科举,中年甚至要靠入赘求取功名,老了寻仙问道却依旧未得其解,满头白发好不容易以为遇到伯乐却险些因为叛国罪掉了脑袋……掩藏在那些诗酒论道背后的,是他求而不得的一生。
说到诗人高适,年轻时候说话都不利索,求取功名却屡次被拒之门外,人到中年,终于向生活妥协,既没有成为名誉天下的大将军,也没有成为像李白那样的大诗人,反倒成了自己当年无论如何都不愿成为的掌书记,虽然人生最后一段路平步青云,但伴随着的却是国破山河亡。
他们都是大唐璀璨的明珠,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一生都与大唐的命运紧密相连,有意气风发,有扬帆起航,但最终还是走向日落西山。
电影没有扭曲历史,诚实地讲述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悲剧,而正是因为结局的悲前面故事中所有的喜才更加打动人。
但不论如何,正如电影末尾所言,有诗的地方就有长安,只要我们长长久久地将我们瑰丽的中华历史、中华文化流传下去,长安就在每个种花家人的心里!
最后,用李白的《将进酒》结束这篇观后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