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执着于心中的期望,并逐渐将之转化成欲望,却在无意或有意中忽视了自己当下的状况。
也许你理解并认可当下的自己,但当欲望萦绕心间的时候,思维的行动模式会自动地将理想中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比较、分析并找出差距。
差距,足以令人烦恼;聚焦于差距,则只会令情绪加速跌落。
在面对抑郁心境时,所谓放下,是要放下对调节情绪毫无作用的批判性思维方式,放下对自己或事物的执念。放下的目的不是丢弃、不是忘记,而是帮助我们重视当下,正视我们此刻的心境和情绪。
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但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当下的我,而是我们在脑海中虚构的那个自己——一个在未来无比伟大、或在过去无比糟糕的自己。
我们用过往的糟糕记忆和对未来的美丽幻想,给当下的自己套上了枷锁,它让我们情绪低落、犹豫不决、害怕失败。而这些却仅仅是基于批判性思维所得出的种种可能。
发现并探索无穷可能性的能力是促使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但对情绪来说,更多的可能只代表着更多的烦恼。
放下所有的“应该”,在此时此刻,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普通的人。
(节选内容)
当被抑郁心境所唤醒的想法告诉我们自己就是问题所在时,我们就会想马上把这些感觉消除掉。
但是更大的问题被激发并搅和起来了。我们不仅仅是今天不顺利,而且我们整个人生都不顺利,我们觉得仿佛身陷囹圄,一定要设法逃脱。
问题出在我们试图经由思考去找出究竟什么不对劲,以为这样可以走出情绪的领域。我哪里不对劲,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不堪重负,在我们尚不明所以的时候,我们就这样不由自主、按不住冲动地一再试图找出我们作为人本身或者我们的生活方式究竟在哪里出了错,并且想去修正。我们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解决这个问题上。
搜索仰赖的力量是批判性思考的技能,不幸的是这些批判性思考的技能对这项任务来说可能恰恰在这里被用错了地方。我们理应对经由批判性分析性思考所能做的一切感到骄傲,这是人类进化史上最高的成就,并且它引领着我们走出生活的种种困难处境。
因而当我们看到我们内在的情感生活不顺利的时候,心智会快速的作出反应,应用曾经有效地解决外在世界问题的思维模式,这实在并不令人惊讶。这种模式包括细致分析、解决问题、评判和比较,目的是缩短事务所处状态和我们所认为的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去解决我们所认为的问题。因此,我们称之为思维的行动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我们对听到的一切都会当做在召唤我们去行动。行动模式之所以被启动,是因为它帮助我们达到日常处境中的目标以及解决与工作有关的技术问题时非常管用。想一想每天开车穿过小镇这个行为吧。要完成一次旅程,心智的行动模式通过构想出我们现在在哪里和我们要去哪里,让我们能够达到目标。接着它自动地聚焦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并产生旨在缩小差距的行动上来。它持续监控着差距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检查这些行为是否有缩短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剩余距离”这个想要的效果。如果需要,它会对行为作出调整,以确保差距在缩短,而不是在增加。接着它反复重复着这个过程,最终差距消失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行动模式已经准备好去迎接下一个任务了。
那么当我们要去转变我们的内心世界,去改变我们自己已达到幸福或去消除烦恼的时候,很自然地,我们会应用相同的心理策略。可惜的是从此,事情就开始弄得非常糟糕。设想,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你沿着河边的路上散步。你觉得有些低落,有点不开心。开始你并无真正留意到自己的心情,但接着你意识到自己不是很快乐。你也觉察阳光闪耀,你想到这是多么可爱的一天,我应该感到快乐。
细细感受那个想法:我应该感到快乐。
你此刻感觉如何?如果你感觉更糟糕,你并非唯一一个感觉如此的人。几乎每个人都有着相同的反应。
为什么?
因为,对情绪来说,聚焦于差距:比较我们现在的感觉以及想要的感觉这个行为本身会令我们感到烦恼,令我们与想要的感觉离得更远。实际上,这般聚焦于差距的模式正反映了心智习惯性的策略,当事与愿违时,总想把事情弄出个究竟。通常如果我们的情绪不是那么强烈的话,当我们比较现在的感觉和想要的感觉时,可能并没有注意到因此带来的情绪轻微的低落。然而,当心智处在行动模式,试图去解决诸如“我究竟什么不对劲”和“我为什么这般软弱”等问题是的时候,我们可能被困在这些原本用来自救的思考中。
它自然会带出那些正在处理的相关问题,譬如,“我此刻是什么样的人”的想法,“我想成为的那种人”的想法,一个“如果忧伤时序陷入抑郁中,我害怕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想法,接着行动模式会聚焦于这些想法之间的差异上,聚焦于我们在哪些方面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上。
当行动模式开始努力去帮忙的时候,它会聚焦于我们“想要成为的人”的想法和我们“看到的自己是怎么样的人”的想法上,让我们一开始时感觉更加糟糕。它会穿越心理时间以“帮助”唤起过去我们曾经有如此感觉的时分,借此努力去理解我们究竟哪里出了错,并想象未来萎靡不乐,以此提醒我们这是需要竭力回避的。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过往失败的记忆和未来可怕的途径为原本就在螺旋下滑的心境雪上加霜。
我们过去经历的低落心境越多,现在的心境所激发的画面和自责就越是消极,心智越会被这些旧有模式所主宰。但它们此刻对我们来说似乎是真实的,这些无价值或孤单的情绪模式让我们感觉熟悉。但是,我们并没有由熟悉的感觉看出心智正随入旧的心理轨迹,我们把熟悉感理解成它一定是真实的。因此,尽管家人和朋友所催促我们要振作,我们总是不能振作起来。我们无法将之放下,因为心智的行动模式坚持: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识别并解决这个“问题”,把自己修整好。
因此,我们用更多的问题来拷问自己:“为什么我总是以这种方式反应?”、“我为什么不能更好的处理事情呢?”、“为什么我会有别人没有的问题?“、”我做了什么以摊上这一切?“。
你可能会把这种自我聚焦的自责的心智模式当作反思,心理学家常称之为过度沉思。当我们过度沉思的时候,会徒劳地纠结于我们不快乐这个事实以及不快乐的原因、意义和后果。研究显示,如果过去我们以这些方式来应对忧伤或抑郁心境的话,当心境开始低落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相同的策略来自愿”帮助“。它会有同样的效果:我们会陷入原本想要逃脱的情绪中。结果,烦恼反复,发作的风险也越发的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