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发现一片锯形叶子的存在。
这只是一盆普通的绿萝植物,伪装成装饰物放置在门口的小推车上。在一堆萎靡不振的普通绿叶中,藏着一片外圈被剪成锯形的叶子,悄悄打碎这平滑且无聊的常态,这也是艺术家的小设计。除了享有一盏专门的照明灯外,没有任何提示标明它是一件展品。它在等待被认真且有耐心的人发现。
为了能使人们注意其中蹊跷,我常表现出对这盆绿色植物的偏爱——展厅如此之大,我却一直站在它旁边,托起叶子,照看每一片自然赋予的纹路。我也如一个等待交接秘密的特工般,希望经过的人能接收这日常行为背后的隐秘信号。同样被镜头和人眼忽略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印在马桶盖上“安全逃生出口”标识指往下水道的入口,还有一个贴上“宇宙能量回收中心”符号的垃圾桶。同那些只能在阴影里积累灰尘的展品相比,躺在被窝中的水果则有其难以道明的苦恼——作为这里人气最旺的展品,不知道第几次被掀开被窝,突然暴露在阴冷的空气中,接受一模一样的惊叹与镜头洗礼。当然,这也加大了我的工作量——右膝反复跪下,只为将大家忘情拍照时踢开的拖鞋展品重新摆好。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术馆里做志愿者,一开始还会很忐忑,遇到刁钻的问题怎么办?遇到专业的询问怎么办?我花了很多时间准备,可现实中想要了解展览本身的人实在太少,我的主要工作还是维护现场秩序。我的搭档是一位在本地读大三的韩国女生小k。因为非常喜欢这里的建筑和环境,她愿意忍受一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她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外国朋友,我们会经常聊一些在中国生活遇到的事,以及不能理解的情况。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用自己的眼睛看展?而是选择通过相机、手机或者某社交平台去围观艺术作品。对此,在这里生活了25年的我也没法解答。
据观察,选在工作日来看展的人们,多数还是穿着偏日常化的服饰安静地行动。偶尔也会有明眼一看便知精心打扮过的拍照大军,借助欲说还休的美术馆打光,在浓郁的绿墙角处露出肌肤,展现更具视觉冲击的美丽。大家对于拍照这类行为,一般都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打扰到自己就行,毕竟展馆这么大也可以先到别处看看。但有时你很难不注意到他们制造的动静。试想你正在欣赏一幅作品,突然从右侧飘来一股强烈的香水味,成功牵引了你的视线向右转。隔壁似乎是某时尚大片的拍摄现场,主角是一提着名牌包包、身穿吊带裙外披一件炸毛大衣的高挑女子。不仅有两个机位,还有专人在机后进行姿势表情指导。也许是因为展品的不可互动性,模特的发挥有限,只能靠自己的表情动作制造高级的氛围感。
“太无聊了”在又一波来打卡的人们离开后,小K拨开落地的百叶窗,俯瞰她过去很喜欢的广场自言自语。天暗了下来,大片落下的乌云似乎在预警一场暴雨的到来,广场上稀稀落落分散着拍照的人。我安慰小K说这样不就能把手上的书看完了。今天的第二本书也快读完了,最初我们都没想到来这里工作,最大的收获会是享受免费的空调、晚饭和观赏台,以及养成一天两本书的好习惯。
活动的最后一天,我粗略统计了开展的这个月里,85%的人都会直接忽视这盆古怪的普通绿植,然后奔向别处。只有极少数足够耐心的人能获得提示,发现其中玄机。但大家的反应都很平淡,就像看到地毯里掉了一个螺丝钉一样,“哦”地拉长音调然后把镜头转向其它展品。最终,我的“暗号交接任务”算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