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CE蝈蝈
“好好读书为了以后能找份好工作。”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仿佛不好好读书,就没法找到份好工作。
很多孩子的人生轨迹都是父母安排好的。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等。从小就要涉猎广泛,上各种兴趣班:英语,音乐,书法等。一旦有任何反抗,就被父母认为不孝顺等。一个被剥夺了童年的孩子,回忆将是很痛苦的。
以上生活的小片段,孩子是情绪被勒索者,父母是情绪勒索者。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前提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是将父母的情绪强加在孩子身上。
《情绪勒索》是作者周慕姿所著。周慕资认为在亲子,伴侣,职场等人际关系中的情绪界限不清,不懂得拒绝是情绪勒索的前提。
在亲子,伴侣,职场等人际关系中,我们是怎样被情绪勒索的,什么是情绪勒索,情绪勒索的特征是什么?如何应对情绪勒索,避免自己成为情绪勒索者或者被勒索者呢?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家认识情绪勒索。
一、什么是情绪勒索
《情绪勒索》中将情绪勒索分为情绪勒索者和情绪被勒索者。情绪勒索者有意识或无意识让被勒索者对他的情绪负责,通过使用要求,施压,沉默等直接或者间接的“勒索”手段来让被勒索者的情绪受到影响,而产生不安,以此来达到对被勒索者的情绪勒索。
二、情绪勒索的特征
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中指出情感勒索三要素:贬低能力,引发罪恶感,威胁安全感。
1.贬低能力
我们从小被教育“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无时无刻不在引导我们追求完美。殊不知,不完美才完美。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不一样,结果自然就不一样。当一个人开始否认自己,最后受益的就是情绪勒索者。
就像职场,有些上司要求员工做这做那。甚至有些上司应聘时答应员工的要求。等正式入职时,要求员工加班加点但不加薪,当员工问其原因时,得到的答案是,你刚出社会,让你加班加点是想让你对学点东西等。初入职场的员工还认为上司对自己真好。却不知,上司的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情绪绑架,以贬低员工能力来让其帮忙公司盈利。给员工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能力真的很差劲。
2.引发罪恶感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出现的最多了。就像父母希望子女按着自己设计的人生轨迹行走一样。一旦孩子不听话,偏离了父母心中的期望值,就会被定义为不成器,不孝顺。让孩子内心有一种深深地罪恶感,仿佛没了自我,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情感,就是父母的一个布偶。
父母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是情绪勒索者,孩子自然就是被勒索者。
3.威胁安全感
《情绪勒索》中周慕姿提到情绪勒索者通过威胁被勒索者最在乎的东西,而造成其安全感受到威胁。进而不得不按照勒索者要求来操作。
比如,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不同意找外省或者外地对象。初衷是为了自己子女不受苦不受累。但却忽略了,有些相爱的人,愿意通过自己努力来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梦想。更何况,有些父母家境优渥,不愿意与一个家境相差太大的人结亲。并以此来威胁孩子,如果非要这样做,最后的结果就是冻结所有财产,甚至不认这个孩子。
三、情绪界限三步骤
面对情绪勒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自我价值。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有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思想需要被尊重,我们的行为需要得到肯定。
确定自我价值的前提就是理清情绪界限。
周慕姿提到一个口诀:停、看、应。
停:停止说话,转移情绪,离开现场。
当人有七情六欲很正常,我们需要的是学会当控制不住情绪时,我们可以转移情绪,然后离开现场。毕竟环境氛围对我们情绪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会让我们迷失自我,否定自我价值。
一定要给自己足够时间缓冲,可以说我们需要时间考虑一下,暂时给不了答复等。
看:觉察自己情绪,了解刚刚发生了什么。
离开现场,等情绪稳定后,再回想刚刚发生了什么事。
应:拟定应因策略,练习并应用。
我们要意识到情绪勒索者也是受害者,是被自己焦虑绑架了。我们需要从先安抚自己的焦虑出发,不回应对方需求,等养成习惯后,再尝试跟勒索者沟通,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从而达到正向互动循环。并常加练习应用,养成习惯。
以上就是关于情绪勒索的相关介绍。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情绪勒索者,也是被勒索者。情绪勒索者往往并不知情自己是情绪勒索者,更不知道自己受到焦虑的绑架。
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自己,明白自身价值,设置底线,一旦侵犯底线,也就是情绪界限,我们可以利用三步骤,停,看,应,来养成好的习惯,避免做了情绪的奴隶,受制于情绪。
……END……
点赞是最好的喜欢,关注是最大的支持。
我是蝈蝈,写写生活小故事,书评,讲书稿。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来我的小屋做客,我们一起成长,用文字记录我们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痕迹。